百词典

《岐山下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5-04 10:37:49

诗句

谁谓我有耳,不闻凤皇鸣。

朅来岐山下,日暮边鸿惊。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37:49

原文展示

岐山下二首 其一
作者: 韩愈

谁谓我有耳,不闻凤皇鸣。
朅来岐山下,日暮边鸿惊。


白话文翻译

谁说我有耳,却听不见凤凰的鸣叫呢?
刚刚来到岐山脚下,黄昏时分,惊起了天边的鸿雁。


注释

字词注释

  1. 谁谓:谁说;表示对他人观点的反驳。
  2. :此处指听觉,强调自己具有听觉的能力。
  3. 凤皇:传说中的鸟,象征着高贵和吉祥。
  4. 朅来:刚刚来到。
  5. 岐山: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汉代为重要地理标志。
  6. 日暮:傍晚,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7. 边鸿:指鸿雁,通常用来比喻归乡或离别。

典故解析

  • 凤皇鸣: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着祥瑞与高贵,诗中提到它的鸣叫,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 岐山:岐山在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常与道教和儒家文化相联系,代表着精神的追求和哲理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及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古文运动”,提倡文言文的复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歌风格严谨,内容常涉及政治、哲学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变革时期。韩愈致力于恢复古代文风,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与人文环境的深刻思考,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岐山下二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象征意义的短诗。开头的疑问句“谁谓我有耳”,以反讽的方式质疑他人的看法,表现出诗人对自我认知的坚定。虽然有耳,但诗人却听不到凤皇的鸣叫,暗示了对理想美好事物的错失与渴望。接下来的“朅来岐山下”,则是诗人身处自然的写照,彰显了他对山水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日暮边鸿惊”一句,传递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叹与对逝去美好事物的追忆。鸿雁在黄昏时分的惊起,象征着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整体来看,这首诗蕴含着对自身处境的思考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诗中运用的意象与情感交织,形成了一幅悠远的自然画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及丰富的情感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谓我有耳:质疑他人的观点,表明自己并未被外界的看法所左右。
  2. 不闻凤皇鸣:虽然有耳,却无法听到高贵的声音,暗示对理想的渴望未能实现。
  3. 朅来岐山下:诗人来到岐山的脚下,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
  4. 日暮边鸿惊:黄昏时分,鸿雁飞起,传达出一种生命的流逝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思。

修辞手法

  • 反问:通过“谁谓”引出对他人言论的质疑,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 对比:耳能听而不闻,形成强烈的反差,突显诗人内心的失落。
  • 意象:凤皇与鸿雁的对比,代表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的失落,反映了个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体现了诗人深邃的哲学观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凤皇:象征理想、崇高、智慧。
  2. 鸿雁:象征离别、归乡、思念。
  3. 岐山:象征高尚、追求、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凤皇”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与高贵
    C. 自然景观

  2. 填空题:诗中“日暮边__惊”描绘了黄昏时分的情景。

  3. 判断题:诗人对他人的看法持肯定态度。(对/错)

答案

  1. B
  2. 鸿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内心的孤独,但采用了更为直白而感性的方式。
  • 杜甫的《登高》:同样展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风格更为沉重和悲壮。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韩愈诗文选》
  • 《唐代诗歌研究》

相关查询

柳梢青·晴雪楼台 菩萨蛮(初冬) 念奴娇(碧含笑) 点绛唇(春暮) 眼儿媚·玉楼初见念奴娇 青玉案(德远归越因作此饯行) 夜行船(送张希舜归南城) 浣溪沙(早春) 西江月 雪江见红梅对酒 鹧鸪天(夜钓月桥赏荷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杖遣 拿腔作势 徒虏 没头没脸 爿字旁的字 卝字旁的字 恨怅 风轻云淡 伏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射像止啼 石字旁的字 气吞山河 白字旁的字 指腹割衿 衿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朽条腐索 幺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