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寄怀禹锡阿咸侨寓百花洲上》

时间: 2025-07-26 20:10:09

诗句

萧然穷巷一茅庐,却喜频回长者车。

避地不忘梅福隐,移家还傍伯通居。

春风洲上花犹发,夜月门前柳自疏。

若忆嗣宗长啸处,岂堪回首重踟躇。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20:10:09

原文展示:

萧然穷巷一茅庐,却喜频回长者车。
避地不忘梅福隐,移家还傍伯通居。
春风洲上花犹发,夜月门前柳自疏。
若忆嗣宗长啸处,岂堪回首重踟躇。

白话文翻译:

在幽静的小巷中,我住着一间茅屋,但我却高兴地常常看到长者的车子经过。
避难的日子里,依然不忘梅福的隐居生活,搬家后仍然靠近伯通的住处。
春风吹拂下,洲上的花儿依然盛开,夜月映照下,门前的柳树显得更加稀疏。
如果怀念嗣宗高歌的地方,怎能忍心回头而犹豫不决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萧然:形容环境清静冷落。
  • 穷巷:偏僻的小巷。
  • 茅庐:用茅草搭建的简陋居所。
  • 长者车:指年长者的车子,象征尊重和亲近。
  • 梅福:梅福是一位隐士,代表隐居生活的理想。
  • 伯通:指另一位隐士,可能是诗人所崇敬的人。
  • 春风洲:春日的湖洲,象征自然美景。
  • 夜月:夜晚的月光,营造宁静的氛围。
  • 嗣宗:指王嗣宗,可能是诗人钦佩的人,象征理想的精神追求。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梅福和伯通均为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代表着诗人向往的隐逸生活。诗中所提的“长啸”意在表达对自然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七政(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以其清新隽雅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表达隐逸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隐居生活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隐士生活的向往,同时反映出对友人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者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怀念。首句“萧然穷巷一茅庐”开头便为整个诗歌定下了清冷简朴的基调,诗人借此描绘出自己身处的环境。接下来的“却喜频回长者车”则构建了一个温暖的情感氛围,虽然生活简朴,但内心依然充满喜悦。

继续的“避地不忘梅福隐,移家还傍伯通居”,表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梅福和伯通成为了他心灵的依托。诗中春风与夜月的意象交替出现,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令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的“若忆嗣宗长啸处,岂堪回首重踟躇”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不舍,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整体而言,这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充满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体现了明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萧然穷巷一茅庐”:描绘了诗人身处偏远小巷的隐居生活,环境清冷宁静。
  • “却喜频回长者车”:虽然身处偏僻,但不失与友人交往的喜悦。
  • “避地不忘梅福隐”:在避难生活中,仍旧怀念隐士的生活态度。
  • “移家还傍伯通居”:表明了诗人对隐居生活与友人相伴的向往。
  • “春风洲上花犹发”:春风中,花朵依然绽放,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 “夜月门前柳自疏”:夜晚的月光照耀着疏落的柳树,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若忆嗣宗长啸处”:怀念与友人的高歌时光,表达对过往的追忆。
  • “岂堪回首重踟躇”: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不舍与犹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环境与内心情感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其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友谊的珍视,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美好回忆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庐:象征简朴的隐居生活。
  • 长者车:代表尊重与友谊。
  • 梅福与伯通:隐士的象征,代表理想的生活方式。
  • 春风与夜月:自然的美丽,象征生命与希望。
  • 柳树:象征离愁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萧然穷巷”的意思是什么?

    • A. 嘈杂的街道
    • B. 清冷的小巷
    • C. 繁华的市区
  2. 诗人对“梅福隐”的态度是?

    • A. 反感
    • B. 忘记
    • C. 向往
  3. “夜月门前柳自疏”中的“柳”象征着什么?

    • A. 繁荣
    • B. 离愁
    • C. 快乐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竹里馆》——王维
  •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诗词对比:
《竹里馆》与《寄怀禹锡阿咸侨寓百花洲上》都表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前者通过竹林的清幽展示了诗人的淡然与洒脱,后者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怀念。两首诗在表达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各具特色,前者更显清新脱俗,后者则富有情感的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传》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诗词赏析与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妙严庵即事 赠握卿叔丁卯1807年采访续脩台湾县志 曹仁宪谨荣寿 东津桥看山 泊黄州 杂曲歌辞。凤归云 鹧鸪天 花朝祝花 晓起长安道中 溪居 宿石壁山馆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祝尸 足字旁的字 四明南词 先字旁的字 双人旁的字 文饰 非常之谋 走字旁的字 私字儿的字 朝不及夕 罗带 事火咒龙 威风扫地 踵臼 丧心病狂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