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1:56: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56:00
月下独酌·其二
作者:李白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如果天不爱酒,天上就不会有酒星;
如果地不爱酒,地上就不会有酒泉。
既然天地都爱酒,那爱酒就理应不愧于天。
我听说清酒比圣人更高洁,而浊酒也可以像贤者一样有道理。
既然贤人和圣人都已饮酒,何必再去追求神仙呢?
三杯酒可以通达大道,一斗酒与自然相合。
只要能在酒中找到乐趣,就不要去告诉那些清醒的人。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号称“诗仙”。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和个性化著称,深受后世推崇。李白的诗歌多描写山水、人生和酒,展现出他洒脱的个性和对自由的追求。
《月下独酌·其二》是李白在月下独自饮酒时所作,表达了他对酒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唐代,酒文化十分繁盛,诗人借酒抒发情感,寄托志向。李白在诗中反映了他对世俗权威的藐视,以及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领悟。
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二》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展现了诗人对酒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通过对天地的比喻,强调了酒在自然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开头两句“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将酒与天地相联系,表明酒的存在是天和地共同的选择,酒的价值不容忽视。
接下来的句子“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李白从清酒和浊酒中引申出对道理的探讨,认为清酒的高洁与圣人的品德相当,而浊酒也有其深刻的道理,这种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世俗观念的反思以及对酒的深刻理解。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表达了诗人对神仙的无所谓态度,说明他认为品酒与追求高尚的境界并不矛盾,反而可以达到一种合一的境地。最后两句“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则是诗人对自我境界的追求,强调饮酒的乐趣是至关重要的,清醒的人无法理解这种快乐。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样,结合了自然、人生和哲理,体现了李白洒脱的个性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酒不仅是生活的调味品,更是人生哲理的象征。李白通过对酒的热爱,表达了对自由和个性追求的向往,倡导人们在生活中寻找乐趣,而非单纯追求名利与权力。
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二》主要表达了对什么的热爱?
诗中提到“贤圣既已饮”,这句话的意思是?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中“通大道”所指的是什么?
李白 vs.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