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55: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55:09
怀贤诗
作者:王禹称〔宋代〕
西枢经纬才,慷慨遇真主。
文学中甲科,风云参霸府。
直躬在密勿,未始畏彊禦。
凭案读古书,箕踞视太祖。
泽欲浸生民,化将还邃古。
拆寺遇武宗,排佛如韩愈。
尽发群苾刍,使之艺禾黍。
兵威遂强盛,人力不耗蠹。
世宗征淮甸,委任当留务。
马前拜侯伯,阶下列椹斧。
叱咤气生风,将校汗如雨。
手筑太平基,胼胝不辍杵。
具瞻人有望,衰运时不与。
修短天难忱,歼夺民何怙。
恩深与小敛,抚椁甚悲沮。
云亡复殄瘁,前哲非虚语。
世岂乏贤良,才难具文武。
历象过羲和,文章敌燕许。
可能随众人,冥寞归尘土。
子孙虽众多,必复事未睹。
谁铭迁客诗,高揭王公墓。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贤良之士的怀念与追思。诗中提及西枢的才华,慷慨大方的遇见真主,表明了对理想人物的向往。诗人回顾古代文学的辉煌,想起那些风云人物的霸气。尽管身处密处,诗人并不畏惧权贵,凭案阅读古书,甚至高高在上地俯视开国的太祖。
他希望百姓能够沐浴恩泽,社会能够回归古代的和谐。提到拆寺遇武宗,排斥佛教的态度与韩愈相似,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坚定立场。诗中描绘了强盛的军队与充沛的人力,世宗征伐淮甸,表现出朝廷的重视与委任。
诗人描绘出将校们的气势如风,手持工具为国家奠基,辛勤不辍。尽管时运不济,诗人依然看到人们对未来的希望,然而在天命难测的情况下,民众的生存又何以为依呢?对比古代哲人的智慧,诗人感慨如今贤良之士难得。尽管历史长河中仍有曾经的辉煌,诗人认为众人最终也会归于尘土。无论后代子孙再多,仍旧无法见证历史的真相,或许唯有铭刻在迁客的诗篇中,才留下那些逝去的王公之墓。
作者介绍:王禹称(生卒年不详),字子云,号澄庵,宋代著名诗人及政治家。他在诗歌创作上具有深厚的文学造诣,常以历史典故和个人经历相结合,表达对社会、政治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怀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政治动荡与变革之际。王禹称对贤良之士的怀念,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深思与对未来的忧虑。
《怀贤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展示了王禹称对贤良之士的追思与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全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表现出诗人对历史、对贤良的敬仰与怀念,以及对现实的忧虑。
诗的开篇以“西枢经纬才”引入,既是对贤者才能的赞美,又暗含对贤良之士遭受冷遇的惋惜。紧接着的“慷慨遇真主”,则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中间部分通过对古典文学和历史人物的回顾,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尤其提到“拆寺遇武宗”,显示出对当时社会宗教政策的反对,反映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与维护。
后半部分通过描写军队与将领的气势,表现出国家对于贤人的重视,同时也展现了士人的辛勤与奉献。尽管有强盛的军威和丰厚的成果,诗人依然感叹“衰运时不与”,流露出对时运的不满与对未来的忧虑。
诗的结尾部分,诗人以“云亡复殄瘁”收尾,深切表达了生死无常的悲哀与对历史的无奈。整首诗情感层次丰富,意象鲜明,既有对历史的追思,也有对未来的展望,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中心思想是对贤良之士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忧虑,呼唤社会对贤良之士的重视与尊重。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西枢”指的是:
A. 东方的枢纽
B. 西方的枢纽
C. 南方的枢纽
D. 北方的枢纽
“拆寺遇武宗”中,“拆寺”表现了诗人对哪个宗教的态度?
A. 道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诗中提到的“云亡复殄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悲伤
C. 愤怒
D. 恐惧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