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04: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04:00
四野豁家庭,柴门夜不扃。
水边成半偈,月下了残经。
虽逐诸尘转,终归一念醒。
未知斯旨者,万役尽劳形。
四周开阔如家一般,柴门在夜里不锁。
水边吟唱着半首偈语,月下读着残留的经文。
虽然随波逐流,最终还是归于一念的觉悟。
不知这个道理的人,万千事务都让身体疲惫。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该诗可能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诗中提到的“偈”和“经”都与佛教文化相关,体现了禅宗对于悟道的追求。
作者介绍: 释赞宁,宋代僧人,其诗风清新脱俗,常常结合佛教思想进行创作。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观与内心感悟,反映出一种追求宁静和觉悟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身处天柱山的一隅,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与佛教的智慧之中。通过描绘四周环境与内心感受,表达了对于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和对内心觉悟的追求。
这首《居天柱山》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内心平静的向往。开篇“四野豁家庭”描绘出一种开阔而宁静的环境,使人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柴门不锁的意象,既是对外界的开放,也暗示着一种对自我内心的恬静。接下来的“水边成半偈,月下了残经”,诗人以水与月为媒介,表达了对佛教经典的品味和对禅意的追求。
而“虽逐诸尘转,终归一念醒”则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人生的认知,虽然生活中有种种琐事和烦恼,但最终都能通过内心的觉悟找到出路。结尾一句“不知斯旨者,万役尽劳形”则是对那些未能领悟生活真谛的人的一种深刻反思,提醒人们要关注内心的觉醒,而非被外在的繁忙所困扰。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佛教思想的结合,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哲学思考,既有清新自然的美感,也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值得细细品味和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内心的宁静与觉悟,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出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倡导人们在忙碌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柴门夜不扃”是为了表达什么?
A. 夜晚的安全感
B. 内心的宁静
C. 对外界的开放
“终归一念醒”中的“一念”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情感
B. 一种觉悟
C. 一种理想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A. 世俗的烦扰
B. 内心的觉悟与宁静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将《居天柱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比较。王维的诗同样描绘了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在情感上更为细腻和浓烈,而释赞宁的诗则更注重内心的觉悟与超然的哲学思考。两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