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06: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06:16
朝士闻鸡常半途,朱门拥被不关渠。秦郎五起听三唱,残烛贪传未见书。
晨起的士人听到鸡鸣,往往走到一半就停下了,家中富贵的门庭紧闭,懒于开门。秦国的年轻郎君五次起身去听三声唱歌,残余的烛火贪恋着传递,却未能看到新书。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江西人,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和词人,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高远。与苏轼齐名,常以豪放激昂的风格闻名。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表达了对当时文人生活状态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士人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本诗描绘了士人晨起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士人懒惰态度的批判。诗中“闻鸡常半途”描绘出士人出门求取功名的心态,但却在鸡鸣声中止步,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和消极。接着“朱门拥被不关渠”,更是深刻揭露了朱门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与士人的劳累形成的鲜明对比,体现出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与批判。
“秦郎五起听三唱”中的“秦郎”,不仅仅是美男子的象征,更暗含了对青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他五次起身,却仍旧未能抓住那份美好,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错过。最后一句“残烛贪传未见书”,则是对知识渴求的表现,烛火虽余,但已近熄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对知识的渴望未能实现的遗憾。
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士人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情感,既有对生活的讽刺,又有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表现了对士人生活状态的反思,揭示了富贵与贫困的对比,以及对知识与美好生活的无尽渴求。诗中充满了对时间流逝和理想未遂的感慨,深刻展现了诗人的忧愁与失落。
诗中“朝士闻鸡常半途”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朱门”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的“残烛”象征着什么?
比较黄庭坚的《次韵答少章闻雁听鸡二首》与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两者均反映了对士人生活的关注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但黄庭坚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强调社会的悲剧与历史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