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2:5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2:56:08
知瑞州罗大夫挽诗
作者:方岳 〔宋代〕
污俗狂澜倒,公平今独贤。
折腰惭为米,绝口不言钱。
笔橐名臣后,箪瓢素士先。
只消廉吏字,题作墓门镌。
这首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廉洁公正的赞美。诗人认为,在世俗的狂流中,唯有公正的人依然存在。他感到羞愧,不愿为了生计而低头;同时,他也不愿意谈论金钱。诗中提到的“笔橐”象征着名臣的地位,而“箪瓢”则象征着平民的朴素生活。最后,诗人希望只要有廉洁的官吏在世,就值得在墓碑上刻上他的名字。
诗中提到的“廉吏”在中国历史上常常被赞美,代表着为民服务、清正廉洁的官员。古代文人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对廉吏的推崇,强调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方岳,宋代诗人,他的诗风多以清新简练著称,常常关注社会现实与人性,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方岳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这首挽诗是在对罗大夫的追悼中写成,表达了对其清白和公正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污浊社会的控诉。
《知瑞州罗大夫挽诗》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挽诗,诗人通过对罗大夫的赞美,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污浊与不公。诗的开头“污俗狂澜倒”以强烈的口吻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堕落,接着对比罗大夫的公正,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其难能可贵的品德。
“折腰惭为米,绝口不言钱”,这两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金钱的鄙视与对道德的坚守。他宁愿保持清白,也不愿意为金钱所屈服,这种思想贯穿整首诗,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
后两句“笔橐名臣后,箪瓢素士先”则通过物象的对比,强调了真正的士人应当以清白自持,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地位与个人品德的看法。整首诗虽然简洁却情感真挚,既有对逝者的怀念,也有对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表达了对廉洁官吏的赞美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突显了诗人对道德与清白的坚守,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中提到的“折腰惭为米”是什么意思?
“笔橐名臣后,箪瓢素士先”中的“箪瓢”象征什么?
诗人对社会的态度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