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4:10: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10:19
永遇乐·望乡
作者: 陈家庆 〔清代〕
天抹斜阳,雁横秋水,暝色如许。
万里苍烟,十年乔木,故国渺何处。
蓬莱清浅,鱼龙都尽,苦被何人相误。
旧山川城郭犹在,化鹤几时归去。
流光暗度,芳华未泯,病里又逢秋暮。
红叶萧萧,青山隐隐,认得潇湘路。
天涯羁客,几度含愁无语。
叹禾黍凄凉遍野,有谁作赋。
在斜阳的映照下,雁阵掠过秋水,暮色如此浓厚。
万里苍茫的烟雾中,十年的成长,故乡又在何方?
蓬莱的水面清浅,鱼龙都已无踪,苦于被谁误解?
旧时的山川城郭仍在,何时才能化作仙鹤归去?
光阴流逝,青春未曾泯灭,病中又逢秋暮。
红叶纷纷,青山隐约,认得潇湘的路。
身在天涯的游子,几度愁苦无言。
叹息田野的禾黍凄凉,谁能再作诗赋?
作者介绍:陈家庆,清代词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表现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作者在外求学或生活期间,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流逝岁月的感慨。诗人在外漂泊,感受到异乡的孤独与凄凉,借景抒情,表现了游子对故土的眷恋。
《永遇乐·望乡》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情词,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开篇的“天抹斜阳,雁横秋水,暝色如许”,通过描绘斜阳和飞雁,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悲凉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心中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万里苍烟,十年乔木,故国渺何处”,此句中的“苍烟”与“乔木”相映成趣,代表了岁月的悠长与故乡的遥远,诗人对故国的渴望与无奈溢于言表。接下来的“蓬莱清浅,鱼龙都尽”,不仅表达了对理想境地的向往,也体现了现实的无奈与失落。
诗的后半部分,流光暗度,芳华未泯,虽然感叹岁月无情,但在病中再逢秋暮,似乎又增添了一丝温情和希望。“红叶萧萧,青山隐隐”,自然的景象与内心的情感交织,使得思乡之情愈加深厚。结尾的“叹禾黍凄凉遍野,有谁作赋”,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整首词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其精妙,通过天、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深邃而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整首诗歌以思乡为主线,表现了游子在外漂泊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中“万里苍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故乡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憧憬
C. 对爱情的渴望
“流光暗度,芳华未泯”中的“芳华”指的是什么?
A. 时光
B. 青春
C. 美好
诗人对故乡的感情是怎样的?
A. 无所谓
B. 深切思念
C. 只是怀旧
《静夜思》与《永遇乐·望乡》
两首诗都以思乡为主题,李白的《静夜思》通过“床前明月光”引发思乡情感,陈家庆的《永遇乐·望乡》则通过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两者虽风格不同,但情感基调都渗透着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生活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