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

时间: 2025-05-02 12:24:48

诗句

真人已不死,外慕堕空虚。

犹余好名意,满树写天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24:48

原文展示

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
作者: 苏轼〔宋代〕

白话文翻译:
真人已经不再死去,外表的事物都显得空虚渺茫。依然有对名声的渴望,满树的叶子仿佛在书写天书。

注释

  • 真人:指道教中的仙人,意为超脱于世俗的存在。
  • 外慕堕空虚:外在的事物似乎堕入了空虚之中,指对名利的追求是空洞的。
  • 犹余好名意:仍然对名声有所渴望。
  • 满树写天书:树上的叶子像是在书写天书,象征着自然的奥秘和无法解读的道理。

典故解析

  • 真人:在道教文化中,真人指的是那些修道成仙,超脱生死的人物,象征着理想的境界。
  • 天书:古代传说中的书籍,内容深奥难懂,常被视作宇宙的真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身处乱世而才华横溢,以其豪放不羁、深邃的思想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之际,正值他人生的低谷期。他在安乐山游览时,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自身内心的空虚,表达了对名声的反思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苏轼对生命和名利的思考。开头的“真人已不死”让人联想到道教追求的长生不死,接着“外慕堕空虚”则揭示了世俗名利的虚幻与空洞。诗中提到的“犹余好名意”,反映了即使在超然的境界中,人们依然对声誉的追求,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

“满树写天书”的意象极为鲜活,树木的叶子仿佛在书写着宇宙的秘密,象征自然的智慧和人类对其的无知。这种意象不仅体现了苏轼对道教思想的理解,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哲学思考。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深邃而又略带悲凉,苏轼在面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时,仍能在自然中寻求灵感和解脱,体现了他豁达的心态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真人已不死:表达了对道教理念的认同,认为理想的境界是超越生死。
  • 外慕堕空虚:对名利的追求只是一种表象,内在却是空无的。
  • 犹余好名意:即使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仍难以摆脱对名声的渴望。
  • 满树写天书:自然中蕴含着深奥的道理,像是神秘的文字符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树叶比作“天书”,展示自然的深奥与人类认知的局限。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达了对名利的反思与对自然真理的向往,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真人:象征超脱的境界。
  • 空虚:指名利的空洞与无意义。
  • 天书:代表自然的智慧与宇宙的奥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真人”是指什么? A. 普通人
    B. 道教中的仙人
    C. 名士
    D. 学者

  2. “满树写天书”中的“天书”象征什么? A. 财富
    B. 自然的奥秘
    C. 书籍
    D. 名声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同样追求自由与超脱,李白的《将进酒》强调豪放与奔放,而苏轼的这首诗则更具哲理性,反映了对名利的深刻思考和人生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苏轼诗词选》
  2. 《宋代文学概论》
  3. 《中国古代道教文化》

相关查询

画梅 其二 画竹 其一 画梅 其一 赋得行不由径(一作萧昕诗) 句 其二 句 其一 储福宫玉真公主像 赠安潜山改亭 农夫叹 病起至程符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入字旁的字 谷字旁的字 不合实际 一抔之土 闲构 疾风暴雨 异派同源 包含狩的词语有哪些 弓字旁的字 醉朦腾 打肿脸充胖子 倒八字的字 失开头的成语 严严翼翼 耸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方字旁的字 蟾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龃龉不合 手绢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