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哀蜀人为南蛮俘虏五章。初出成都闻哭声》

时间: 2025-04-25 22:18:54

诗句

但见城池还汉将,岂知佳丽属蛮兵。

锦江南度遥闻哭,尽是离家别国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18:54

原文展示:

但见城池还汉将,岂知佳丽属蛮兵。
锦江南度遥闻哭,尽是离家别国声。

白话文翻译:

只看到城池归还给汉族将领,怎知那些美丽的女子却被南蛮的士兵所占有。
在锦江南岸遥远的地方,听到了哀伤的哭声,满是离家在外、别国相思的声音。

注释:

  • 城池:指的是城市、城镇,这里特指汉族的城池。
  • 汉将:指的是汉族的将领。
  • 佳丽:美丽的女子。
  • 蛮兵:指的是蛮族的士兵,这里特指南蛮,暗指少数民族。
  • 锦江:位于四川省成都附近,是一条重要的河流。
  • 南度:向南渡过,指的是锦江南岸的地域。
  • 离家别国声:表达了对家乡和故国的思念与哀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雍陶(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子才,号青山,原籍河南,后居于四川。他的诗作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常常关注社会和民生问题,尤其对战乱和离别主题表现出深切的同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背景是当时的战乱频繁,尤其是南蛮对汉地的侵扰。诗人通过描绘战乱中的悲伤场景,表达了对家国沦陷和百姓苦难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哀蜀人为南蛮俘虏五章》通过简练的语言,将战乱带来的悲惨景象浓缩在短短的几句之中。首句“但见城池还汉将”展现了表面上的胜利,然而后一句“岂知佳丽属蛮兵”则揭示了背后的悲剧,表现了战乱带来的无奈与痛苦。诗人用“锦江南度遥闻哭”的意象,传达出深深的离愁别绪,仿佛那哭声穿越了时空,回荡在每一个受苦的人的心中。

诗的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国家沦陷的惋惜,也有对美丽女子被俘的悲痛,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战争残酷的反思。通过对比的手法,诗人将城池的归属与佳丽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对照,增强了诗歌的悲剧感。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展现了雍陶对人性和社会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但见城池还汉将:此句描绘了汉族将领收复城市的情景,但同时也是一种表面繁荣的假象。
  2. 岂知佳丽属蛮兵:通过反问强调了对美丽女子命运的无知与无奈,揭示了战乱带来的悲惨结果。
  3. 锦江南度遥闻哭:描绘了锦江南岸传来的哀哭声,预示着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 尽是离家别国声:总结了前面的情感,强调了因战争而产生的离别与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城池还汉将”与“佳丽属蛮兵”,形成鲜明的对立,加深了悲剧感。
  • 反问:使用反问增强语气,突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人性的关照。
  • 意象:如“锦江”,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指代,也象征着情感上的离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战乱的深切批判和对家国沦陷的惋惜,展现了人们在历史洪流中无奈的命运与悲欢离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城池:象征国家的疆域与稳定。
  • 佳丽:象征美好与纯洁,反衬出战争的残酷。
  • 哭声:象征悲伤与无奈,展现了人们的苦楚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蛮兵”指的是哪个民族的士兵?
    A. 汉族
    B. 南蛮
    C. 北方游牧民族

  2. “锦江南度遥闻哭”中“哭”象征什么?
    A. 快乐
    B. 离别与思乡
    C. 战争胜利

  3. 诗中用什么手法表现了对比?
    A. 拟人
    B. 对比
    C. 暗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雍陶的《哀蜀人为南蛮俘虏五章》同样表达了对国家沦陷与人民苦难的关注。然而,杜甫的作品更侧重于对时局的悲观反思,而雍陶则通过具体的个体悲剧,揭示了战乱对家庭的影响,情感上更为细腻和深沉。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读》
  • 《唐代文学研究》

相关查询

水调歌头 其一 听歌有感 水调歌头 放歌 水调歌头(高嘉定生日和所惠韵) 水调歌头 送陈咏之归镇阳 水调歌头 次权待制韵 水调歌头(寿赵倅) 水调歌头 其一 赠隐者 水调歌头 和平湖 水调歌头(留宰生日) 水调歌头(四月四日自寿,用玉林韵,兼效其体)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张口掉舌 巳字旁的字 殊奇 糈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大有径庭 伸吭 结党聚群 穷神知化 彑字旁的字 瓜结尾的成语 极诣 丿字旁的字 片字旁的字 亲离众叛 相对真理 倒八字的字 追根求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