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孟子》

时间: 2025-07-28 16:24:20

诗句

孟子不肯比伊尹,仲尼方可期文王。

圣贤自得固厚重,庸俗始以己较量。

微生喜以佞面诋,臧氏恶非礼所当。

惜哉二子不自重,以人可否何不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16:24:20

原文展示

孟子不肯比伊尹,仲尼方可期文王。
圣贤自得固厚重,庸俗始以己较量。
微生喜以佞面诋,臧氏恶非礼所当。
惜哉二子不自重,以人可否何不详。

白话文翻译

孟子不愿意与伊尹相比,仲尼才可以期待文王的风范。
圣贤自有其深厚的内涵,而庸俗之人却总拿自己与圣贤相提并论。
微生喜借助谄媚的面孔来抨击别人,臧氏则因非礼而受到谴责。
可惜这两位对自己没有足够的重视,何必去在意他人的评判?

注释

  • 孟子:指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 伊尹:商朝的贤臣,以辅佐文王而闻名。
  • 仲尼:指孔子,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
  • 文王:指周文王,周朝的开创者之一。
  • 微生喜:指微生氏,可能是历史上的一位人物,因谄媚而受到批评。
  • 臧氏:可能指臧荼,因非礼而受到指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宋代诗人,精通古文,诗作风格清新、典雅,擅长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圣贤与庸俗之人之间的对比,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结构上较为简单,每两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象,诗人在这里通过历史人物的比喻,表达了对当今社会风气的批判。诗中的“孟子”和“伊尹”代表了真正的贤者,而“庸俗”则象征了不自量力的常人。通过这种对比,王令不仅表现出对古代贤者的崇敬,也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诗中提到的“微生喜”和“臧氏”,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对比,显示出不屑于依靠谄媚和非礼之人。整首诗透过对历史的反思,让人意识到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警示人们要珍惜自己的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孟子不肯比伊尹:孟子自觉其圣德,不愿与伊尹相提并论,显示出他的自信和自重。
  • 仲尼方可期文王:只有孔子才能期待有如文王那样的德行,强调孔子的伟大。
  • 圣贤自得固厚重:真正的圣贤内心深厚,不需要外界的赞誉来证明自己。
  • 庸俗始以己较量:庸俗之人往往只会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
  • 微生喜以佞面诋:微生喜以谄媚的态度来攻击他人,表明其卑鄙。
  • 臧氏恶非礼所当:臧氏因非礼受责,显示道德失范的后果。
  • 惜哉二子不自重:可惜这两位不懂得珍惜自己。
  • 以人可否何不详:为何要在意他人的评价?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通过“圣贤”与“庸俗”的对立,突出了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同时,诗句中的历史人物引入也增强了诗的厚重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自我修养和内在价值的重要性,警醒人们要珍惜自我,不要随波逐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孟子:象征智慧与德行。
  • 伊尹:象征辅佐和贤能。
  • 仲尼:象征教育与文化。
  • 文王:象征理想的统治者。
  • 微生喜:象征谄媚与卑劣。
  • 臧氏:象征道德失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孟子与哪位历史人物作比较?

    • A. 伊尹
    • B. 文王
    • C. 仲尼
    • D. 微生喜
  2. 诗中提到的“庸俗”指的是?

    • A. 有德之人
    • B. 不自量力的人
    • C. 历史人物
    • D. 圣贤
  3. 诗的主题思想是?

    • A. 追求名利
    • B. 重要性自我修养
    • C. 批评古人
    • D. 赞美谄媚

答案: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可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李白强调及时行乐,而王令强调内心的修养和自我认知,两者在价值观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相关查询

望潭毒山 杨太孺人贞寿卷 其三 春行作 周伯明出按山西有纸屏留师邵御史家尝借用之上有二月十九日与曹孚若联句次韵 由玉河复至玉泉 其二 与王司礼焘马司谏汝彰卢氏园宴坐言别 和建小学韵呈赵求仁使君 寄长儿韵语 其二十二 树萱堂诗为章仲勉赋 企喻歌四首 其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游山玩景 雅怨 自以为计 包含挺的词语有哪些 视险若夷 杞国之忧 黹字旁的字 驾部 从谏如流 八字旁的字 飞瞰 九五之尊 包含干的词语有哪些 立字旁的字 齲字旁的字 豕字旁的字 煮豆燃萁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