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玉女洞》

时间: 2025-05-04 03:42:31

诗句

洞里吹箫子,终年守独幽。

石泉为晓镜,山月当帘钩。

岁晚杉枫尽,人归雾雨愁。

送迎应鄙陋,谁继楚臣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42:31

原文展示:

玉女洞
苏轼 〔宋代〕
洞里吹箫子,终年守独幽。
石泉为晓镜,山月当帘钩。
岁晚杉枫尽,人归雾雨愁。
送迎应鄙陋,谁继楚臣讴。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洞里吹奏箫声,终年守着这份孤独的幽静。
石泉如晨曦般的镜子,山间的明月像帘钩一样挂着。
到了冬末,杉树和枫树都已凋零,人们在雾雨中归来,心中充满愁苦。
送别和迎接的场面显得很寒酸,谁能接替楚国的诗人来歌唱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箫子:指一种古代吹奏的乐器,常用来表达孤独或忧伤的情感。
  • 终年:指整年,表示时间的连续性。
  • 石泉:指山中的泉水,清澈透明。
  • 晓镜:晨光中的镜子,比喻清澈的泉水。
  • 帘钩:用来挂帘子的钩子,这里比喻月光的悬挂。
  • 岁晚:年末,表示时光流逝。
  • 杉枫:指杉树和枫树,象征四季的更替。
  • 鄙陋:指简单、寒酸的样子。
  • 楚臣:指古楚国的诗人,代表了才华出众的人。

典故解析:

“楚臣讴”指的是楚国的诗人屈原等,表达了对伟大文学成就的追慕与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散文和词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苏轼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玉女洞》写于苏轼被贬谪期间,反映了他在孤独环境中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文学的追求。洞穴的幽静与他内心的孤独相呼应,表达了他对世事的感慨。

诗歌鉴赏:

《玉女洞》是一首充满孤独与思考的诗。开篇的“洞里吹箫子,终年守独幽”便将读者引入一个静谧的空间,箫声似乎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诗中巧妙地利用自然景物,如“石泉”与“山月”,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也暗喻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岁晚杉枫尽,人归雾雨愁”反映了诗人眼中的时光流逝与世态变化。尤其是“人归雾雨愁”,将人们在自然与社会中所感受到的苦涩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送迎应鄙陋,谁继楚臣讴”,则表达了对伟大文学传统的惋惜和对未来的迷茫,表现了诗人对文人精神的追求与渴望。

整首诗风格清新,情感细腻,通过对自然与人文的观察,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视角与深邃的思考,让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哲理的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洞里吹箫子:描绘了在幽静的洞中,诗人或许在独自享受箫声的意境。
  2. 终年守独幽:强调这种幽静状态是持久的,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感。
  3. 石泉为晓镜:泉水清澈,如同晨光中的镜子,寓意清新与真实。
  4. 山月当帘钩:明月如同挂在窗帘上的钩子,形象生动,营造出宁静的夜景。
  5. 岁晚杉枫尽:年末时节,杉树和枫树已凋零,暗示时光无情。
  6. 人归雾雨愁:人们在雾雨中归来,心中充满忧愁,反映社会的沉重。
  7. 送迎应鄙陋:送别和迎接的场面显得简单而寒酸,表现出生活的困窘。
  8. 谁继楚臣讴:对文人精神的追寻,提及楚国的诗人,表达了对文学的敬仰与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石泉为晓镜”,将泉水比作镜子,生动形象。
  • 对仗:如“送迎应鄙陋,谁继楚臣讴”,形成音韵和谐的对称结构。
  • 拟人:通过“雾雨愁”,赋予自然现象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孤独与思索,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文学的追寻。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箫声:象征孤独与内心情感的表达。
  • 石泉:象征清澈与真实,反映自然的美。
  • 山月:象征宁静与高远,传达诗人的理想。
  • 杉枫:象征四季更替,暗示人生的无常。
  • 雾雨:象征愁苦与迷茫,反映社会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 A) 笛子
    • B) 箫子
    • C) 琵琶
    • D) 二胡
  2. 诗人在诗中感受到的主要情绪是什么?

    • A) 快乐
    • B) 孤独
    • C) 愤怒
    • D) 兴奋
  3. “岁晚杉枫尽”中“杉枫”象征了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秋冬的凋零
    • C) 夏季的繁茂
    • D) 生命的开始

答案:

  1. B) 箫子
  2. B) 孤独
  3. B) 秋冬的凋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诗词对比:

《月下独酌》与《玉女洞》均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和人生的思考,但李白的作品更为豪放,苏轼则显得更加细腻和深沉。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

相关查询

长相思(高调) 醉落魄/一斛珠 玉楼春(大石·第二) 浣沙溪(黄钟) 次韵周朝宗六月十日泛湖 水龙吟·梨花 天启惠酥 其三 诉衷情 芳草渡(别恨) 蓦山溪·湖平春水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谷字旁的字 椎埋穿掘 糠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邑字旁的字 项脊轩志 有才无命 攴字旁的字 浊质凡姿 辱身败名 长势 洋洋大观 弓字旁的字 韫玉待价 采字旁的字 秀艳 投结尾的成语 校作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