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时间: 2025-05-05 09:34:18

诗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34:18

原文展示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江边景色:竹子外面盛开着几枝桃花,春江的水温暖,鸭子最先感知。地上长满了蒌蒿,芦苇芽短,正是河豚准备上来的时候。归来的鸿雁成对飞来,仿佛要打破群体,依依不舍,似乎还像北归的人。远远地知道北方的荒漠上正是风雪交加,江南的春天还要再等半个月。

注释

  • 竹外桃花:竹子外面盛开的桃花,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水温暖,鸭子最早感知,体现了自然的敏感与生机。
  • 蒌蒿:一种草本植物,通常在春天生长。
  • 河豚:一种鱼类,春天时会游到水面上产卵。
  • 归鸿:归来的鸿雁,象征着迁徙和归属。
  • 朔漠:北方的荒漠,暗示着寒冷的天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语言清新,情感真挚,是宋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至惠州期间,诗人通过描绘春江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北方寒冷的思念,反映出他在逆境中仍保持乐观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天的江边景色为背景,展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开篇以“竹外桃花”引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气息。诗中“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形象地表现了鸭子对春天的敏感,暗示了自然界的变化与生机。接着,诗人通过“蒌蒿满地芦芽短”描绘出一幅春天生机盎然的画面,生动地表达了春江的活力。

而后两句“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则转向人情,描绘了归来的鸿雁,仿佛也在诉说着归属和离别的情感,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最后一句“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则表现了诗人对北方寒冷的感知,以及对江南春天的期待,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整首诗用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自然的变化与人情的交织,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和对故乡的思念,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天来临,桃花在竹子外开出几朵,象征春天的到来。
  • 春江水暖鸭先知:水温的变化使得鸭子最先感知,表现出动物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 蒌蒿满地芦芽短:地上长满了蒌蒿,芦苇芽刚刚发芽,描绘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 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在春天时游到水面,暗示春季的到来。
  • 两两归鸿欲破群:归来的鸿雁成对飞来,象征着团聚与归属。
  • 依依还似北归人:鸿雁依依不舍,似乎像北归的人,表现出离别的情感。
  • 遥知朔漠多风雪:远远地知道北方的寒冷与风雪,暗示对北方的思念。
  • 更待江南半月春:江南的春天还要等半个月,表现出对春天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江水暖鸭先知”,通过鸭子来隐喻春天的来临。
  • 拟人:“依依还似北归人”,使鸿雁具有人类情感,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形成和谐的韵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复苏,同时也隐含了人对自然变化的感知与思考,更通过对北方寒冷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春天与生机。
  • 鸭子:自然界中对春天变化的敏感象征。
  • 蒌蒿:春天生长的植物,象征着自然的复苏。
  • 鸿雁:迁徙与归属的象征,代表着人情的依依不舍。
  • 河豚:春天的美味,暗示着季节的更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鸭子对水温的敏感
    • C. 自然界的变化
  2. 诗中“依依还似北归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团聚的喜悦
    • B. 离别的忧伤
    • C. 对春天的期待
  3.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春天的到来?

    • A. 桃花、鸭子、蒌蒿
    • B. 雪花、寒风、北归人
    • C. 河豚、归鸿、竹子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较,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苏轼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人情的交织,而王维则表现出一种宁静与孤独的美感。苏轼的诗中充满期待和生机,而王维则更多地传达了对自然的沉思与感悟。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与解析》

赏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相关查询

幽怀四首 其三 斋居和世赏编修韵 会稽杂咏七首 其二 曹娥江 放船 送许吉士天锡养病 苦雨后和乔师召喜晴韵四首 其二 雪晴和应宁诸君韵二首 其二 送袁道士还任南京朝天宫 戏效原博坡书辱诗见遗因次韵 闲居漫兴十首 其七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支字旁的字 舟字旁的字 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 私仗 相习成俗 女字旁的字 工字旁的字 忠言逆耳 荦然 补花 夜夜曲 太阳核反应区 長字旁的字 杏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圜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行不贰过 糊涂账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