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7:23: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7:23:31
原文展示:
碧海云峰百万重,中原何处托孤踪?春泥细雨吴趋地,又听寒山夜半钟。
白话文翻译:
碧蓝的海面上,云峰层层叠叠,无数重重。在这广袤的中原大地,我孤独的足迹该寄托何处?在吴地的春泥细雨中,我又听到了寒山寺夜半的钟声。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曼殊(1884-1918),近代诗人、翻译家,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号曼殊,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深受读者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前途的迷茫。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诗人感到无处安放自己的孤独和忧愁,诗中的“碧海云峰”和“中原何处托孤踪”都体现了这种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壮阔的自然景象开篇,通过“碧海云峰百万重”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诗中的“中原何处托孤踪”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表达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助和彷徨。后两句“春泥细雨吴趋地,又听寒山夜半钟”则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将诗人的情感与具体的环境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宁静的氛围。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苏曼殊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孤独和迷茫,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象和细腻的景物描写,诗人抒发了内心的情感,展现了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碧海云峰”比喻什么? A. 高耸入云的山峰 B. 广阔无垠的海洋 C. 诗人的内心世界 D. 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诗中的“中原何处托孤踪”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孤独和迷茫 B. 喜悦和希望 C. 平静和安宁 D. 愤怒和不满
诗中的“寒山夜半钟”指的是什么? A. 苏州寒山寺的钟声 B. 北京故宫的钟声 C. 南京钟山的钟声 D. 杭州西湖的钟声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