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徙居祖印寺》

时间: 2025-05-01 01:32:52

诗句

十载依脩竹,今秋始一辞。

琴书与俱载,风月故长随。

四海均为寓,旁观莫浪疑。

全家肯同住,未愧鹿门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2:52

原文展示:

徙居祖印寺 赵蕃 〔宋代〕

十载依脩竹,今秋始一辞。 琴书与俱载,风月故长随。 四海均为寓,旁观莫浪疑。 全家肯同住,未愧鹿门期。

白话文翻译:

十年来依傍着修竹,今年秋天才第一次离开。 琴书一同装载,风月依旧相伴。 四海之内都是寄居之地,旁观者不要轻易怀疑。 全家人愿意一同居住,不愧对鹿门的期望。

注释:

字词注释:

  • 脩竹:高高的竹子。
  • 琴书:指文人的书籍和乐器。
  • 风月:指自然景色和时光。
  • 四海:指天下各地。
  • 寓:寄居。
  • 旁观:旁人。
  • 浪疑:轻易怀疑。
  • 鹿门:指隐居的地方。

典故解析:

  • 鹿门:古代隐士居住的地方,象征隐居和清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子固,号南塘,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离开长期居住的地方,迁居到祖印寺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居住环境,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十载依脩竹”描绘了诗人长期居住在竹林中的情景,而“今秋始一辞”则表达了离开的无奈和不舍。后两句“琴书与俱载,风月故长随”则展现了诗人对文化生活的珍视和对自然美景的留恋。最后两句“四海均为寓,旁观莫浪疑。全家肯同住,未愧鹿门期”则强调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坚定态度和对家人的深厚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载依脩竹”:描绘了诗人长期居住在竹林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今秋始一辞”:表达了诗人离开的无奈和不舍。
  • “琴书与俱载”:展现了诗人对文化生活的珍视。
  • “风月故长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留恋。
  • “四海均为寓”:强调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坚定态度。
  • “旁观莫浪疑”:告诫旁人不要轻易怀疑诗人的选择。
  • “全家肯同住”: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厚情感。
  • “未愧鹿门期”:强调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坚定。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居住环境,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象征:“鹿门”象征隐居和清高。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家人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脩竹:象征高洁和隐逸。
  • 琴书:象征文化和修养。
  • 风月:象征自然美景和时光。
  • 鹿门:象征隐居和清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十载依脩竹”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热爱? A. 自然 B. 文化 C. 隐逸 D. 家人

  2. “今秋始一辞”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无奈 B. 喜悦 C. 平静 D. 愤怒

  3. “未愧鹿门期”中的“鹿门”象征什么? A. 隐居 B. 清高 C. 自然 D. 文化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的《鹿柴》: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和自然美景。

诗词对比:

  • 赵蕃的《徙居祖印寺》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陶渊明集》:收录了陶渊明的诗作,可以对比了解不同诗人的隐逸诗风。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小园招隐 叹毕少府以持法无隐见系 归故山路逢邻居隐者 秋夜寄张、韦二主簿 奉和圣制登会昌山应制(一作赵起诗) 归义寺题震上人壁(寺即神尧皇帝读书之所) 山居新种花药,与道士同游赋诗 登玉山诸峰,偶至悟真寺 海上卧病寄王临 谢张法曹万顷小山暇景见忆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恃才不学 绣作 放鱼入海 阜字旁的字 计穷势迫 木字旁的字 高精尖 随寓而安 枕开头的成语 情投意洽 浮开头的成语 轨据 黍字旁的字 坑坑洼洼 税银 秃宝盖的字 卝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