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43: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43:27
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
昼还草堂卧,但与双峰对。
兴来恣佳游,事惬符胜概。
著书高窗下,日夕见城内。
曩为世人误,遂负平生爱。
久与林壑辞,及来松杉大。
偶兹近精庐,屡得名僧会。
有时逐樵渔,尽日不冠带。
崖口上新月,石门破苍霭。
色向群木深,光摇一潭碎。
缅怀郑生谷,颇忆严子濑。
胜事犹可追,斯人邈千载。
我隐退到山田之中,心中安静不再与世俗交往。白天我在草堂中休息,目对双峰而卧。兴致来了就尽情游玩,心情愉悦符合我心中的理想。坐在高窗下写书,日夜能看到城里的景象。曾经因为世人的误解,背负了我一生的热爱。与林木山壑告别已久,这次来到松杉之地。偶尔到近处的精舍,常常能与名僧相会。有时跟随樵夫和渔夫,整天不再披挂。崖口上新月升起,石门破开苍茫雾霭。月色映照群木深处,光影摇曳在潭水中。怀念郑生的山谷,颇有些想念严子的渡口。美好的事情仍可追寻,那些人已然千载远去。
岑参,字与之,号青山,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和山水诗闻名。他的诗风豪放,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边塞的英雄气概。岑参生于公元715年,卒于公元770年,曾多次出征,旅居边疆,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
《终南山双峰草堂作》是岑参在隐居于终南山时创作的。这首诗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纷争的淡薄。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友情和美好事物的追忆,展现了宁静而高远的生活理想。
岑参的《终南山双峰草堂作》展现了一种深邃的隐逸情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中,诗人声明了自己的隐退和对世俗的拒绝,暗示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接下来,“昼还草堂卧,但与双峰对”,则描绘了他在草堂中的悠闲生活,双峰的映衬使得自然景色更加生动。诗中的“著书高窗下,日夕见城内”反映了他在隐居中仍保持对外界的关注与思考。
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回忆起过往,感慨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与遗憾,正如“曩为世人误,遂负平生爱”。他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及对名僧的向往,表明他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崖口上新月,石门破苍霭”则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清幽的山水画卷,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整首诗情感真挚,借助自然景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岑参对自然、友谊以及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唐代山水诗的独特魅力。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借助自然景色传达内心的愉悦与宁静。同时也表现出对过往友情的怀念,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在纷扰的世俗中寻求内心平静的情感基调。
岑参的字是什么?
A. 子华
B. 与之
C. 玄宗
诗中提到的隐居地点是哪里?
A. 黄山
B. 终南山
C. 泰山
诗人曾因何事“负平生爱”?
A. 世人的误解
B. 自然的变迁
C. 朋友的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