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2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27:22
立秋後
作者: 苏辙
伏中苦热焦皮骨,
秋後清风渥肺肝。
天地不仁谁念尔,
身心无著偶能安。
诗书久为消磨日,
毛褐还须准拟寒。
谩许百年知到否,
相从一日且盘桓。
在伏天里,酷热得让人感到筋疲力尽,
而秋天之后,清风却能滋润肺腑。
天地无情,谁又会关心你我呢?
身心若无牵挂,自然能保持安宁。
读书写诗久已消磨光阴,
但寒冷的季节仍需准备衣物。
徒然想象百年之后的知晓,
不如珍惜眼前的时光,随意徘徊。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是苏轼的弟弟,才华横溢,诗文并擅,尤其在诗词方面有独特的风格。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立秋之后,表达了诗人面对酷热的无奈与秋风送爽的欣慰,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正值社会动荡,诗人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对生活的态度显得尤为珍贵。
《立秋後》是苏辙在经历酷暑后,对秋天的期待与感悟的表达。诗的开头描绘了伏天的酷热,诗人以“焦皮骨”形象地表现出夏季的炎热对人的摧残;而随即转入秋天的清风,展现出一种身心的解放与舒适。诗人以“天地不仁”反映出对社会冷漠的感慨,仿佛在说,万物虽无情,但我心中可以自得其乐。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自我反思,认为读书写诗虽能消磨时光,却无法抵御即将来临的寒冷,暗示生命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最后两句似在劝诫自己,不必过于在意未来的虚无,珍惜眼前的生活,随意徘徊之中,或许能找到真正的安宁。
整首诗在情感上波动从酷热的苦闷到秋风的舒适,再到对人生哲理的深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生活体验与独特的观察视角,具有深刻的思考与哲理。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强调珍惜当下,面对人生的无常与未来的不确定,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伏中苦热”主要指什么?
A. 秋天的凉爽
B. 夏天的酷热
C. 冬天的寒冷
D. 春天的温暖
诗人认为“天地不仁”的含义是?
A. 一切都有感情
B. 自然界无情无义
C. 人类与自然和谐
D. 生活充满希望
“身心无著偶能安”中“无著”是指什么?
A. 有所依靠
B. 没有牵挂
C. 有所追求
D. 没有时间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