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3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33:36
冬晚霜露重,城遥鞍马劳。
徒知事奔走,曾未补毫毛。
水旱嗟嚬蹙,疮痍费抑搔。
莫归何暇食,堆按簿书高。
这首诗描绘了冬天的寒冷和艰辛,霜露沉重,远离城市,马匹在奔波中疲惫不堪。虽然知道事情繁忙奔走,但却从未能修补自己的衣物。无论是水灾还是旱灾,都让我忧心忡忡,心中的伤痛难以抑制。即便想要回家,也无暇顾及饮食,书堆得像山一样高。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洵的次子,苏轼的弟弟。与兄苏轼齐名,擅长诗词、散文及辞章,倡导清新自然的文学风格,强调文辞的真挚和情感的表达。他在政治上也有一定影响力,曾任多职。
此诗创作于冬季,正值当时战乱频繁和自然灾害交织的时期,诗人感受到国家动荡、民生艰难的深重压力,反映了他对社会的关心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苏辙的《次韵王临太博马上》是一首充满忧伤和感慨的诗。诗中展现了诗人在冬季的寒冷天气中,骑马劳作、奔波于城外的艰辛。首句“冬晚霜露重”,直入主题,描绘出严寒与露水的严酷,营造了一个凄凉的氛围。接着“城遥鞍马劳”,诗人强调了远离城市的疲惫,描绘了他在奔波中的无奈。
“徒知事奔走,曾未补毫毛”,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虽然忙于事务,却无暇顾及个人的生活琐事,甚至连最基本的衣物修补都无法做到,反映出他对生活压力的无力感。
后半部分的“水旱嗟嚬蹙,疮痍费抑搔”,则将视角转向更广泛的社会背景,提及了自然灾害所带来的苦痛,诗人感同身受,对于民众的疾苦深表忧虑。
最后一句“莫归何暇食,堆按簿书高”则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总结,尽管想回家,却因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饮食,书本堆积如山,显示出他在繁忙与困惑中的无奈与疲惫。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控诉,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社会的关怀。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个人生活困境与社会动荡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关切,以及对自己无奈处境的无声控诉。
选择题:诗中“冬晚霜露重”中“霜露”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雨水
B. 冬天的寒冷天气
C. 夏天的阳光
D. 秋天的落叶
填空题:诗中提到“水旱嗟嚬蹙”,表示对__的忧虑。
判断题:诗人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满意。
A. 是
B. 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