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5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59:04
种兰
作者: 陈陶 〔唐代〕
种兰幽谷底,四远闻馨香。
春风长养深,枝叶趁人长。
智水润其根,仁锄护其芳。
蒿藜不生地,恶鸟弓已藏。
椒桂夹四隅,茅茨居中央。
左邻桃花坞,右接莲子塘。
一月薰手足,两月薰衣裳。
三月薰肌骨,四月薰心肠。
幽人饥如何,采兰充餱粮。
幽人渴如何,酝兰为酒浆。
地无青苗租,白日如散王。
不尝仙人药,端坐红霞房。
日夕望美人,佩花正煌煌。
美人久不来,佩花徒生光。
刈获及葳蕤,无令见雪霜。
清芬信神鬼,一叶岂可忘。
举头愧青天,鼓腹咏时康。
下有贤公卿,上有圣明王。
无阶答风雨,愿献兰一筐。
在幽静的山谷底下种兰,远近都能闻到它的香气。春风长久地滋养着它,枝叶也跟着人一起成长。清泉滋润着它的根,仁爱之心则呵护着它的芬芳。杂草不生的地方,恶鸟也躲藏在弓箭下。椒和桂树环绕在四周,茅草屋正好坐落在中央。左边是桃花盛开的地方,右边是莲子丰盈的塘。一个月的时间让我的手和脚都沾染上兰香,两个月让衣服也散发出香气。三个月的时间让我肌肤都沾染上香气,四个月则使我的心肠都充满了芬芳。幽居的人饥饿的时候,可以采兰来充饥;渴望的时候,可以用兰花酿酒来解渴。土地上没有青苗的租金,白日像散落的王一样。没有尝试过仙人药,安心坐在红霞的屋子里。日复一日望着那美丽的人,佩戴的花儿正闪闪发光。美人久不来,佩戴的花儿徒然生光。收获的时节与葳蕤的生长,不让它见到雪霜。清香的兰花甚至能感动神鬼,一片叶子怎么能被遗忘。抬头愧对青天,鼓腹吟唱着美好的时光。下面有贤明的公卿,上面有圣明的国君。没有阶梯可以回答风雨,愿意献上一筐兰花。
诗中提到的“仙人药”,指的是古代传说中可以长生不老的药物,象征着追求长生的愿望。而“青天”则指的是高远的天空,诗人因未能实现理想而感到愧疚。
陈陶,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植物为题材,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思考。
《种兰》创作于唐代,当时社会风气宽松,文化繁荣,诗人通过种兰的过程,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反映出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
《种兰》是一首蕴含丰富意象的古诗,诗人通过种植兰花的细致描写,传达出对自然的深切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开篇便以“种兰幽谷底”引入,设定了诗的意境,幽静的谷底象征着一种清新脱俗的环境,给人以宁静之感。接着,诗人描绘了春风的滋养、清泉的滋润与仁爱的呵护,表现出对兰花的细心照料,寓意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进一步探讨了生活的滋养和情感的交流,一月、两月、三月、四月的时间流逝,兰花的香气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了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诗中不仅有物质的滋养,还有心灵的寄托,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依赖与向往。
随后,诗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幽人饥渴时用兰花充饥解渴,象征着自然给予的富饶与满足。最后的“愿献兰一筐”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和理想,抒发了对理想生活、贤明统治的向往与渴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想色彩。
整首诗的主题是自然与理想生活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种兰》中的兰花象征着什么?
A. 长生不老
B. 高洁、优雅
C. 财富
D. 权力
诗中提到的“智水”指的是什么?
A. 清泉
B. 河流
C. 湖泊
D. 大海
诗人希望通过种兰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权力的渴望
B. 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C. 对名利的追求
D.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