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5:04: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5:04:49
竹意吾为谁,山曰子非我。未知回孰贤,自赞午也可。
这竹子的意象究竟是为谁而存在呢?山里说你并不是我。我不知道谁的回归更有智慧,只能自我欣赏这中午的阳光也不错。
方岳(生卒年不详),宋代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清新、意境深远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融入哲理思考,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气质。
《此君室》写于方岳在山林中隐居时,他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自我存在的探索。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士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此君室》是一首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诗,展现了方岳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对自我身份的思考。诗中“竹意吾为谁”一句,引导读者思考竹子的存在价值,象征着一种高洁而坚韧的精神,暗示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接着“山曰子非我”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考,通过山的声音,表达出一种自我反省的意识。这种对话式的表达手法,增加了诗的层次感,使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同时也能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未知回孰贤”的提问,体现了对智慧的探究,表达了人们在面对人生选择时的迷茫与不确定。而诗的最后一句“自赞午也可”,则是一种自我肯定的表达,显示出在思考与反省中仍能够找到内心的平和。这种自我欣赏的态度,既是对生活的积极回应,也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认可,展现了作者超然的精神境界。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探讨了个体存在的意义与智慧的归属,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强调自我发现与内心的平和。
诗中“竹意吾为谁”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考?
“山曰子非我”中的“山”代表什么?
以上内容为《此君室》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