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8:49: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8:49:35
自西山归
贾诠 〔清代〕
在山不见山,出山忆山好。
始知居山人,耳目亦草草。
峡底石泉清,岩上流云碧。
游人有去来,山水无今昔。
在山中看不见山,走出山后才怀念山的美好。
才明白生活在山中的人,耳目也变得麻木。
峡谷底下的石泉清澈,岩石上的云彩碧绿。
游人来来往往,山水却没有昨天和今天的分别。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崇尚与思考。
作者介绍:
贾诠,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关注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态。他的诗风清新淡雅,常以自然景色传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游历西山归来之际,反映了游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生活的思考。诗中通过“在山不见山”的隐喻,表达了人在某种环境中时的盲目与不自觉,走出后才领悟到的深刻道理。
《自西山归》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游历西山后的感受。诗的第一句“在山不见山”,直截了当地揭示了人在特定环境中难以察觉周遭的美好。此处“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象征,更是人生的隐喻,暗示人在某种环境或状态中常常无法看清自我与世界的真相。
接下来的“出山忆山好”表明,离开后人们才会真正体会到曾经所处环境的美,反映了人们的“后知后觉”。而“始知居山人,耳目亦草草”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提醒我们生活在某个环境中,往往因为习惯而忽略了美好,直到离开才有所感悟。
诗中“峡底石泉清,岩上流云碧”的描绘,展现了山水间的宁静与清澈,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而“游人有去来,山水无今昔”则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恒常,游人的匆匆来往与山水的静谧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传达了对生活、自然和时间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思考,也呼应了“游山玩水”的人生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展现了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感知与反思,强调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通过时间的流逝,反映了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当下的感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在山不见山”是什么意思?
A. 在山中看不到山的美好
B. 在山上看到很多山
C. 山中风景如画
D. 山中的人很快乐
诗中提到的“耳目亦草草”反映了什么?
A. 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知
B. 对周围事物的麻木感知
C. 对自然的热爱
D. 对过去的怀念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对山水的赞美
B. 对人生的反思
C. 对时间的感慨
D. 以上皆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