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2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5:23:02
中秋月
作者: 可朋 〔唐代〕
登楼仍喜此宵晴,
圆魄才观思便清。
海面乍浮犹隐映,
天心高挂最分明。
片云想有神仙出,
回野应无鬼魅形。
曾向洞庭湖上看,
君山半雾水初平。
在这美好的夜晚,我登上楼去,仍然感到欢喜,因为今晚的天空晴朗。圆月初升,观赏它时我的思绪也变得清晰起来。海面上月光乍现,又似乎在隐隐映照。天心的明月高高挂起,最为清晰可见。那片浮云,让我想象神仙会从中出现,而在幽静的乡野,似乎没有鬼魅的形影。我曾在洞庭湖上观赏过这美景,君山在薄雾中半掩,湖面刚刚平静。
作者介绍:可朋,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他的诗歌常带有哲理性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中秋节,正值月圆之时,诗人通过描写月亮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思乡之情。
《中秋月》是一首典型的唐代诗歌,诗人在一个晴朗的中秋夜,登楼观月,抒发了自己对月亮的喜爱及由此引发的思绪。诗的开头以“登楼”引入,既是环境的描写,也为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人描绘了明亮的圆月和海面上的月光,展现了视觉之美,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将月亮与神仙和鬼魅相联系,表达了对超然世界的向往和对人世纷扰的逃避。这种意象的交织,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最后,诗人以“曾向洞庭湖上看”作结,令人回味无穷,该句不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也进一步强调了月亮与湖水的关系,增强了诗的意境。
整首诗在语言上流畅自然,意象鲜明,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中秋月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人世的思考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圆魄”指的是什么?
A. 太阳
B. 圆月
C. 星星
D. 云彩
“登楼仍喜此宵晴”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喜悦
C. 失落
D. 愤怒
诗中提到的“君山”位于哪里?
A. 西湖
B. 洞庭湖
C. 泰山
D. 黄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