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4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44:06
《平原》
平原太守颜真卿,长安天子不知名。
一朝渔阳动鼙鼓,大河以北无坚城。
公家兄弟奋戈起,一十七郡连夏盟。
贼闻失色分兵还,不敢长驱入咸京。
明皇父子将西狩,由是灵武起义兵。
唐家再造李郭力,若论牵制公威灵。
哀哉常山惨钩舌,心归朝廷气不慑。
崎岖坎坷不得志,出入四朝老忠节。
当年幸脱安禄山,白首竟陷李希烈。
希烈安能遽杀公,宰相卢杞欺日月。
乱臣贼子归何处,茫茫烟草中原土。
公死于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行天。
这首诗的开头提到的是平原的太守颜真卿,长安的天子却对他毫无所知。一天,渔阳突然鼓声大作,位于大河以北的坚固城池都没有了。公家的兄弟们奋起反抗,十七个郡连成一片同仇敌忾。敌人听说之后,面色大变,分兵退回,不敢再长途进攻咸京。明皇和他的儿子将要西征,因此灵武的起义军也发起了反抗。唐家再度崛起,李、郭二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若论牵制公家的威势与灵力。常山的惨烈事变让人哀伤,心归朝廷,但气势并不畏惧。艰难曲折的道路使得他不得志,四朝出入的他依然保持着忠诚。曾经侥幸逃脱安禄山的祸害,如今却又陷入了李希烈的阴影。希烈又怎能轻易杀掉公,宰相卢杞却在阴暗中欺骗日月。叛臣贼子最终归向何处,茫茫的烟草中原丛生着他们的后果。公去世至今已有六百年,他的忠诚和精神依然闪耀着光辉。
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诗人和政治家。他因忠于宋朝而被元朝杀害,其诗作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与对敌人的愤怒。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危亡之际,文天祥以诗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愤慨,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平原》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悲壮情怀的诗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文天祥展现了自己的忠诚与无奈。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生动的历史场景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对颜真卿的提及,既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赞颂,也象征着文天祥对忠臣的追随和对正义的渴望。
在诗中,文天祥并未逃避对自己命运的思考,他在描绘历史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处境与理想。他通过对叛乱与忠诚的描写,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忠诚与理想的坚定信念的表达。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与历史厚重感,使得《平原》成为文天祥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忠诚与正义的坚定信念,表达了文天祥对国家与人民的深切关怀。诗中反映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盼,以及对忠臣精神的歌颂。
诗词测试:
《平原》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渔阳”指的是?
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