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3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37:00
《山居示灵澈上人》
晴明路出山初暖,
行踏春芜看茗归。
乍削柳枝聊代札,
时窥云影学裁衣。
身闲始觉隳名是,
心了方知苦行非。
外物寂中谁似我,
松声草色共无机。
在晴朗明媚的日子里,登上山路,初春的暖意扑面而来。走在春天的青草上,看到茶归来。偶尔剪下一些柳枝来代替书信,时不时地窥视云影,学习裁剪衣物。身处闲适之中,才意识到名声的破坏,心中明白了苦行并非真实的修行。外在的事物寂静无声,谁能像我一样?松树的声音与草色无一有机可言。
皎然(约760-830年),字景深,号云溪,唐代诗人,主要生活在福建。他以诗歌描绘山水田园、抒发个人情感而闻名,深受文人喜爱。
《山居示灵澈上人》创作于皎然隐居山中期间,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反映出他对修行与内心宁静的追求。
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皎然在山居生活中的宁静与思索。全诗共八句,采用对仗的形式,展现了春暖花开的美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首联“晴明路出山初暖”描绘了初春的宜人气候,令人感受到生命的勃发。而“行踏春芜看茗归”则传达出诗人悠闲的生活状态,行走在春天的草地上,享受着茶香的归来。随着诗意的展开,乍削的柳枝和窥视的云影,似乎在暗示着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中间部分的“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则是诗人对名利的反思。他意识到,身处闲适之中,名声与名利的追逐是对内心的困扰,真正的修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感悟。
最后两句“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更是展现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境界。在外物的寂静中,诗人感受到自身的独特与孤独,松树的声音与草色的宁静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的自然氛围,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融入。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更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审美特征与哲理思考。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然,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名利的淡泊,传达出一种人生态度的哲学思考。
诗中“晴明路出山初暖”表达了什么样的天气?
a) 阴雨
b) 晴朗
c) 风雪
诗人偶尔削柳枝是为了?
a) 把它作为装饰
b) 代替书信
c) 捕鸟
“身闲始觉隳名是”中“隳名”指的是什么?
a) 增加名声
b) 损坏名声
c) 取得名声
答案:
皎然与王维的山水诗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更倾向于结合佛教思想,强调内心的超脱,而皎然则更注重生活的细节与人生态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