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36: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8:36:22
北郭贫居
作者: 孟郊 〔唐代〕
进乏广莫力,
退为蒙笼居。
三年失意归,
四向相识疏。
地僻草木壮,
荒条扶我庐。
夜贫灯烛绝,
明月照吾书。
欲识贞静操,
秋蝉饮清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孟郊在贫困的北郭小屋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进退之间,他无力追求广阔的生活,最终只能退回到幽暗的居所。三年失意的岁月使他与外界的联系愈发疏远。尽管这偏僻的地方草木繁茂,但他仍感到孤寂,只有荒草扶持着他的茅屋。夜晚,他的灯烛已然熄灭,只有明亮的月光照耀着他的书稿。他渴望理解那份坚贞安静的操守,仿佛秋蝉在清幽的虚空中饮着露水。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孟尝,唐代著名诗人,以其豪放激越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著称。他的一生多遭挫折,曾多次科举不中,贫困潦倒。孟郊的诗往往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人生苦闷的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孟郊晚年,反映了他的生活境遇与心理状态。生活的艰辛和失意让他在偏僻的北郭中感受到孤独与无奈,然而也使他在静谧的夜晚中思索人生的深刻意义。
《北郭贫居》是孟郊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所写的一首诗,诗中流露出浓厚的孤独感和自我反省。首联“进乏广莫力,退为蒙笼居”交代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生动地描绘出他在追求理想生活与现实困境之间的无奈与痛苦。接着,诗人表达了因失意而与外界疏离的感受,既有对朋友的思念,也显露出一种无奈的消极态度。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转而描绘自然的景象:“地僻草木壮,荒条扶我庐”,在偏僻的环境中,尽管有草木的茂盛,却更显得诗人的孤寂。夜晚的灯烛熄灭,明月的光辉成为他唯一的陪伴。“欲识贞静操,秋蝉饮清虚”则表现了对内心宁静的向往,诗人希望能够领悟那份静谧与高洁的品德。
整首诗在情感上由痛苦到反思,最终达到一种宁静的理想状态,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逆境中的孤独感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体现了孟郊对生活的深刻反省与对宁静心境的向往。
孟郊的《北郭贫居》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明月”象征着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秋蝉饮清虚”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北郭贫居》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