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15: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5:46
偶成
当敬不敬谓这悖,
当正不正谓之谀。
是中适莫俱难著,
意态微生已觉疏。
这首诗的意思是:
当我们应该敬重某人而不去敬重时,就显得有些悖逆;而当我们应该正直而不正直时,就显得阿谀奉承。处在这种两难境地,确实很难做到恰如其分,而我心中的情意渐渐疏远,已然有所察觉。
曹彦约,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常体现出深刻的社会观察和哲理思考。他的作品常常关注人性与社会的关系,风格简练而富有哲理。
《偶成》创作于宋代,正值中国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人际关系中虚伪与真实的思考,反映出当时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的道德困境。
《偶成》是一首充满哲理思考的诗,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困惑。诗中提到的“敬”与“不敬”、“正”与“不正”并不是简单的道德判断,而是反映了人们在复杂情境中所面临的道德选择。诗人对这种两难的描述,既有对自我内心的犀利剖析,也有对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尤其是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微妙变化与逐渐疏远的情感,充满了无奈与惆怅。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朴实的语言展现了深邃的思想。曹彦约以其独到的视角,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于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现象,令人深思。这种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细致观察与理解,使得《偶成》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人际关系中道德困境的思考,表达了对虚伪与真实之间的挣扎,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与自我反省。
这些意象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也反映了社会文化中对道德的期待与现实的矛盾。
选择题:诗中提到“当敬不敬”是指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当正不正谓之__”,表示阿谀奉承。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虚伪与真实的思考。 (对/错)
曹彦约与陶渊明的诗歌都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曹彦约更注重对道德困境的反思,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对自然与内心的追求。两者在风格与主题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作者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