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30: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30:52
作者:吴均 〔南北朝〕
类型:古诗词
洞庭水上一株桐,经霜触浪困严风。
昔时抽心耀白日,今旦卧死黄沙中。
洛阳名工见咨嗟,一翦一刻作琵琶。
白璧规心学明月,珊瑚映面作风花。
帝王见赏不见忘,提携把握登建章。
掩抑摧藏张女弹,殷勤促柱楚明光。
年年月月对君子,遥遥夜夜宿未央。
未央采女弃鸣篪,争先拂拭生光仪。
茱萸锦衣玉作匣,安念昔日枯树枝。
不学衡山南岭桂,至今千年犹未知。
在洞庭湖上有一株梧桐树,经历了霜打和波浪的冲击,被严寒的风困住了。
曾经它的心灵在阳光下闪耀,如今却死在了黄沙之中。
洛阳的工匠看到这一幕,深感惋惜,精心切割和雕刻,做成了琵琶。
白色的美玉如同明月,珊瑚的光辉映照着它的面庞,宛如风中盛开的花。
皇帝见赏此物,不会忘记,提携着登上建章宫。
被压抑和掩藏的张女弹,也因此受到殷勤的催促,光辉依旧。
年复一年,我对着君子,夜晚在未央宫中长久地宿留。
未央宫中的采女抛弃了鸣篪,争先恐后地拂拭着生辉的仪器。
茱萸用锦衣和玉制成的匣子,常常思念昔日枯树的枝干。
不学习衡山的南岭桂花,至今千年依旧无知。
吴均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风格上融合了诗、文、乐等多种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行路难·洞庭水上一》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和艺术家的命运常常与时局息息相关。吴均以梧桐为引,寄托了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叹。
此诗以洞庭湖的梧桐树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思。开篇描绘了梧桐经霜、受浪、被风困住的情景,象征着理想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与困苦。紧接着,诗人通过对昔日辉煌的追忆,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洛阳名工的叹息与琵琶的雕刻,隐喻着对艺术与文化的珍视,以及在困境中的坚持与努力。
诗中还提到帝王的赏识,暗示着社会对才华的认可与珍视,但同时也透出一丝无奈与失落。未央宫的景象,描绘了一个繁华却又孤寂的世界,体现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寻。最后的茱萸和枯树枝的对比,更是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推向高潮,令人深思。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情感深沉,既有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又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展示了诗人深刻的洞察力与人文关怀。
整首诗以梧桐树为主线,表达了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又揭示了现实的无奈与困境。诗人通过对艺术与文化的珍视,展现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反映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行路难·洞庭水上一》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吴均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未央”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山川
B. 皇宫
C. 江河
D. 市集
诗中“经霜触浪困严风”是形容什么的?
A. 诗人的心情
B. 梧桐树的生长环境
C. 艺术创作过程
D. 社会的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