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5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55:36
画堂春 咏烛
作者: 郭则沄 〔清代〕
摇红画阁影依依。
残宵曾伴钗围。
靥星眉月两参差。
宿燕几曾知。
寒粟渐沈金烬暗,
花还隐罗帷。
春心灰透已多时。
有泪祗偷垂。
在红色的画阁中,烛光摇曳,影子依稀可见。
在这残夜里,曾经伴随我的是发钗环绕。
那靥星眉月的容颜是那么参差不齐。
那栖息的燕子又何曾了解我的心情?
烛火渐渐熄灭,金色的灰烬昏暗无光,
花儿依旧隐匿在罗帷之中。
春天的心情已经灰暗了许多时日,
唯有泪水偷偷地流下。
“靥星眉月”可以看作是对古代美人的一种描写,古人常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女子的美丽。燕子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思念的情愫。
作者介绍: 郭则沄,字子华,号涤生,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风格细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可能受当时社会环境及个人情感影响,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和对过往情感的追忆。
郭则沄的《画堂春 咏烛》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夜独自点烛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柔和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诗的开头“摇红画阁影依依”,通过生动的画面让人感受到烛光摇曳的温柔,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念。接下来的描述“残宵曾伴钗围”,不仅传达了夜晚的凄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靥星眉月两参差”将美人的形象与烛光交织在一起,传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惋惜。诗中“宿燕几曾知”更是将燕子与自己的情感作对比,燕子虽在身边,却无法理解自己的孤独与愁苦。最后几句“春心灰透已多时,有泪祗偷垂”,以泪水作为情感的出口,表达了对春天的期盼与内心的失落,情感的深邃与痛苦让整首诗更显厚重。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烛光的描写,结合个人情感,传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时光流逝的无奈,展现了春天的盼望与内心的孤寂。
重要意象:
每个意象在诗中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反映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及对失去的哀伤。
诗词测试:
诗中“残宵”指的是:
A. 正午
B. 深夜
C. 清晨
D. 黄昏
诗中提到的“靥星眉月”是用来形容:
A. 诗人的心情
B. 美人的容颜
C. 烛光的摇曳
D. 春天的花朵
诗人最后一句表达的情感是:
A. 欢娱
B. 失落
C. 愤怒
D. 安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