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34: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34:49
虾蟆
作者:白居易
嘉鱼荐宗朝,
灵龟贡邦家。
应龙能致雨,
润我百谷芽。
蠢蠢水族中,
无用者虾蟆。
形秽肌肉腥,
出没于泥沙。
六月七月交,
时雨正滂沱。
虾蟆得其志,
快乐无以加。
地既蕃其生,
使之族类多。
天又与其声,
得以相諠哗。
岂惟玉池上,
污君清冷波。
可独瑶瑟前,
乱君鹿鸣歌。
常恐飞上天,
跳跃随姮娥。
往往蚀明月,
遣君无奈何。
这首诗描绘了虾蟆的生活状态和它所处的环境。开头提到嘉鱼和灵龟,暗示了丰饶的水域。接着提到应龙能带来雨水,滋润百谷。诗人在描写虾蟆时,认为它在水族中是无用的生物,形态丑陋,肌肉腥臭,常常出没于泥沙之中。随着六月和七月的交替,时雨滂沱,虾蟆得意于其所处的环境,享受无比的快乐。接下来的句子提到土地繁茂,虾蟆的种群不断增加,天也给予它声音的机会,使它们欢快地呱呱叫。诗人以虾蟆的欢乐生活为引子,指出它并不仅仅存在于清澈的池塘,也可在瑶瑟前打乱君子的乐曲。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虾蟆飞天的恐惧,认为它可能会跳跃去撕扯明月,令君主无可奈何。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而著称,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及个人感受。他的代表作包括《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等。
《虾蟆》是白居易在盛唐时期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观察,尤其是对社会底层生物的思考。诗中通过虾蟆的描写,表现了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折射出人类的生活境遇。
这首《虾蟆》从虾蟆的独特视角出发,展现了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生命的顽强。白居易以生动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揭示了虾蟆的快乐生活与它的丑陋形象之间的反差。开头几句提到的嘉鱼和灵龟,象征着自然的恩赐和生命的繁荣,而虾蟆虽然在水族中被视为“无用者”,却依然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这种快乐并不是基于外在的美丽,而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和享受。诗中不断出现的时雨与生长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环境,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美。后半部分,诗人用“飞上天”和“蚀明月”来表达对虾蟆的担忧,实际上暗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命运的无奈。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引发了对生命和存在的深思,具有哲理的意义。
整首诗以虾蟆为主线,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虽然虾蟆被视为无用,但它依然在自然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
《虾蟆》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应龙”能带来什么?
诗中虾蟆被描述为怎样的生物?
对比白居易的《虾蟆》和王维的《鹿柴》,两者皆描绘自然环境,但《虾蟆》更关注于生物的生存状态与生态的和谐,而《鹿柴》则注重于山水之美与人心的宁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自然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