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5: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5:54
原文展示:
平昌四见碧桐花,一睡三餐两放衙。也有云山开百里,都无城郭凑千家。长桥夜月歌携酒,僻坞春风唱采茶。即事便成彭泽里,何须归去说桑麻。
白话文翻译:
在平昌四年,我四次见到碧绿的桐花盛开,每天除了睡觉和三餐,就是两次去衙门办公。这里虽然有云雾缭绕的山峦延伸百里,却没有城墙和众多的居民。在长桥上,夜晚的月光下,我带着酒唱歌;在偏僻的村庄,春风中,我唱着采茶的歌。这样的生活就像在彭泽一样自在,何必回去谈论农事呢?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汤显祖(1550-1616),明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晚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的作品以戏剧最为著名,如《牡丹亭》等,但他的诗歌也颇具特色,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汤显祖在平昌任职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通过对比自然美景和官场生活的单调,诗人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平昌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诗中“平昌四见碧桐花”一句,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一睡三餐两放衙”则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的简单和官场生活的单调。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云山开百里”和“长桥夜月歌携酒”,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通过对比自然美景和官场生活的单调,诗人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平昌四见碧桐花”一句,表达了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诗人对官场的喜爱 C. 诗人对农事的关心 D. 诗人对战争的厌恶 答案:A
“一睡三餐两放衙”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生活? A. 繁忙的官场生活 B. 简单的生活 C. 复杂的人际关系 D. 丰富的社交活动 答案:B
诗中“即事便成彭泽里”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官场的喜爱 B. 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C. 对战争的厌恶 D. 对农事的关心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