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0:37: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0:37:30
飒沓睢阳涘,浮游汉水隈。
钱飞出井见,鹤引入琴哀。
李陵赋诗罢,王乔曳舄来。
何当归太液,翱集动成雷。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清风吹拂着睢阳的水边,悠然自得地游荡在汉水的曲湾。钱塘江水在井中流淌,仿佛飞出井口,又有白鹤引导着琴声中的哀愁。李陵刚刚完成了诗作,王乔随后便轻步而至。何时能够回到太液湖,翱翔在空中仿佛引起了雷鸣般的震动。
李峤(约708年-765年),字子昂,号青莲,唐代诗人,祖籍太原。他以诗风清新、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歌受到王维和孟浩然的影响,兼具豪放与细腻。李峤在唐代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曾任职于朝廷,参与政治。
《凫》成诗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之际。诗人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历史人物,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历史的反思。诗中展现了对归宿的渴望及对过往的追忆,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凫》是一首在自然与历史之间游走的诗作,展现了李峤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开篇“飒沓睢阳涘,浮游汉水隈”,通过风声与水波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轻快而自由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自然之中。接着诗人以“钱飞出井见,鹤引入琴哀”展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钱塘江水的流动与白鹤的引导,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自然景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悠远的意境。
李陵与王乔的出现,使得诗歌有了历史的厚度,李陵赋诗罢,王乔曳舄而来,暗示着文学与人际关系的交融。最后一句“何当归太液,翱集动成雷”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归宿的渴望与追寻,既渴望自由的飞翔,又隐含着一种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李峤对自然、历史及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而富有力量,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整首诗围绕自然与历史展开,通过对水边景象的描绘与历史人物的提及,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归宿的思考。诗中蕴含着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历史遗留的感悟,情感真挚而深邃。
“飒沓”一词形容的是:
A. 风声
B. 水声
C. 雨声
D. 鸟声
李陵在诗中主要代表:
A. 自由
B. 历史
C. 文人
D. 战争
“何当归太液”中,“太液”象征:
A. 现实
B. 理想归宿
C. 自然
D. 友谊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李峤与王维、孟浩然在对自然的描写上有相似之处,但李峤更多地融入了历史人物的回忆与哲理思考,使得诗作更具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