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54: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54:21
东去愁攀石,西来怯渡桥。
碧潭如见试,白塔苦相招。
野馈惭微薄,村沽慰寂寥。
路穷斤斧绝,松桂得干霄。
向东去时忧愁于攀登山石,向西来时又畏惧渡过小桥。
碧绿的潭水如同在试探我,白色的塔楼却在苦苦地招手。
山野馈赠的食物让我感到羞愧微薄,村庄的酒水却安慰我在寂寥中。
路途已尽,斧头也无法再砍伐,松树和桂树已然高耸入云霄。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都极具影响力,风格豪放、清新,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的晚年,反映了他在政治失意后游历乡村的心境,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描绘了他在南寺一带的游历经过。
《南寺》是一首充满哲思和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和对人生的感悟。首联“东去愁攀石,西来怯渡桥”,开篇即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作者在行程中的复杂心理,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未知的恐惧。这种心理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纠结与不安。
接下来的“碧潭如见试,白塔苦相招”,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拟人化,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与追寻。碧潭的清澈如同人生的考验,而白塔的召唤则象征着对理想和归宿的渴望。诗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渴望,映射出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野馈惭微薄,村沽慰寂寥”写出作者生活的简朴和内心的孤独,乡村的馈赠虽微薄,却是作者心灵的安慰。最后一句“路穷斤斧绝,松桂得干霄”则寓意深刻,象征着人生的终极追求和理想的实现。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优美的自然景色,也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受。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整体表现了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与感悟,表达了在面对自然与孤独时的无奈与渴望,同时也传达了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测试:
“东去愁攀石”中“愁”指的是:
A. 快乐
B. 忧愁
C. 期待
D. 感动
“白塔苦相招”中的“招”是指:
A. 招待
B. 招手
C. 招募
D. 招惹
诗中提到的“松桂”象征着:
A. 生活的艰难
B. 理想与追求
C. 人际关系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