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19: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19:56
题杨次公蕙
蕙本兰之族,依然臭味同。
曾为水仙佩,相识楚词中。
幻色虽非实,真香亦竟空。
发何起微馥,鼻观已先通。
这蕙草本是兰花的亲属,然而它们的气味却同样难闻。
曾经作为水仙的佩饰,它与楚地的诗歌有过相识。
虽然它的色彩看似虚幻,但其真正的香味其实也难以持久。
究竟是什么引发这微微的香气,早已在鼻子里感知。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著称,风格纵横,兼具豪放与婉约。
创作背景: 《题杨次公蕙》作于苏轼的晚期,正值他因政治原因被贬,对自然和人事有了更深的思考。诗中通过对蕙草的描写,反映了苏轼对美的思索以及对事物本质的关注。
这首诗通过蕙草与兰花的对比,展现了苏轼对香气和美的深刻思考。开篇直入主题,指出蕙草虽与兰花同属一族,却因为气味的不同而显得平庸。这样的对比不仅折射出自然界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人类对美的认知和追求。
接着,诗人提到“曾为水仙佩”,这不仅是对蕙草的历史回顾,更是对其美好形象的追忆,水仙与楚词的结合,暗示了文化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诗中“幻色虽非实,真香亦竟空”的句子,表达了事物表面美丽与内在真实的矛盾。这一反思使得蕙草的形象更加立体,既有美的期待,又有现实的无奈。
最后一句“鼻观已先通”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诗人不仅是观察者,更是感受者,早已在心中与自然的香气相通。整首诗以蕙草为引子,借物抒怀,体现了苏轼对美、香气以及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蕙草的描写,探讨了美的本质及其表象与实质的关系。诗人以蕙草之香为引子,反思人类对美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蕙草与兰花的气味有什么不同?
“幻色虽非实”指的是什么?
诗人如何看待美与现实的关系?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