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会徐波》

时间: 2025-05-02 14:57:44

诗句

一自归空寂,前因记未真。

十年馀此晤,四海更何人。

絮袅烟中月,萍移水上春。

风吹灯夕梦,散入北邙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57:44

原文展示:

一自归空寂,前因记未真。
十年馀此晤,四海更何人。
絮袅烟中月,萍移水上春。
风吹灯夕梦,散入北邙尘。

白话文翻译:

自从回归到空寂的境地,往日的因缘难以真实回忆。
十年多以来的相识,如今在四海之内又有谁人相伴?
在轻烟袅袅的夜色中,月光如水,春光轻移在水面。
微风吹动着灯火,晚上的梦也随之散去,飘散入北邙的尘土中。

注释:

  • 自归:自我归于,回到某种境界。
  • 空寂:一种孤独和寂静的状态。
  • 前因:过去的因缘。
  • 十年馀:十年多的时间。
  • 四海更何人:四海之内又有谁人与我相知?
  • 絮袅:轻柔飘荡的样子。
  • 萍移:浮萍随水漂流。
  • 北邙:指的是北邙山,这里有隐喻逝去的生命和尘世的无常。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释大香,明代僧人,擅长诗词,以清新、淡雅的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多以自然、人生和哲理为主题,常有禅意。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经历变迁、感慨人生无常之时,借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寂寞与思考。

诗歌鉴赏:

《会徐波》是一首蕴含深厚哲理的古诗,表面上看似描绘了自然景象,实际上却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诗的开头便以“自归空寂”引出一种孤寂的情感,似乎在表达诗人对过往因缘的淡淡忧伤。接着,诗人回忆起与人相识的岁月,感叹时光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展现出一种无奈与孤独感。

诗中“絮袅烟中月,萍移水上春”的意象,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结合在一起。轻烟中的月亮,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而随水漂流的浮萍则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漂泊。最后一句“风吹灯夕梦,散入北邙尘”更是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生命的思考推向高潮,梦境的消散与北邙的尘土相结合,暗示了人最终归于尘土的宿命。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既有对生命的感慨,也有对自然的赞美,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启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自归空寂:表达诗人回归孤独的内心状态。
    • 前因记未真:对过去的回忆模糊不清,感叹难以捉摸。
    • 十年馀此晤:十多年的相识,显得格外珍贵。
    • 四海更何人:感慨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内心孤寂。
    • 絮袅烟中月:描绘夜色中的月光,传达一种宁静的氛围。
    • 萍移水上春:春天的水面上漂浮着浮萍,象征着生命的变化。
    • 风吹灯夕梦:微风吹动灯火,暗示梦境的变化。
    • 散入北邙尘:最终一切都归于尘土,象征生命的无常。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水,浮萍比作生命的漂泊。
    • 拟人:灯光与梦境之间的互动,赋予了梦境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人生的孤寂与无常,通过自然景象传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无奈。

意象分析:

  • 空寂:象征内心的孤独和对过往的思考。
  • :代表希望和思念,夜中的月光给人以宁静。
  • :象征生命的漂泊与无常,反映了人的命运。
  • :象征梦想与希望,随着风的吹动而变幻。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十年馀”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与谁相识的时间
      • B. 诗人对生命的感慨
      • C. 诗人的创作时间
    2. “絮袅烟中月”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清晨
      • B. 夜晚
      • C. 黄昏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中同样通过月光表达思乡的情感,但侧重于亲情,而《会徐波》则更侧重于人生的无常和孤独。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题病树佳住楼词意图 望江南 其五 望江南 望江南 望江南 其四 望江南·临异境 望江南 其三 望江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金声掷地 萎落 引锥刺股 抛家髻 龍字旁的字 几字旁的字 千头万绪 暂瞬 偏任 比字旁的字 瓜字旁的字 觅爱追欢 笔结尾的成语 川字旁的字 老结尾的成语 爱老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