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7:01
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
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
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
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
我独自绕着虚无的庭院小径,常常手持一把小斧头。
幽静的阴影下,杂草丛生,难以剪除的恶树依然很多。
枸杞因为有我而生长,鸡儿在此栖息又能如何?
这才明白那些无用的植物,生长得是多么的漫无目的。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常以个人经历为基础,表达对国家、人民的关心。
《恶树》创作于杜甫晚年,他身处战乱,生活困顿,内心对社会的失望和对无用之物的感慨,促使他写下这首诗。诗中以植物为喻,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恶树》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价值之间的关系。开篇描绘了一个孤独的身影,手持小斧,在虚无的庭院中徘徊,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诗人通过“恶木”这一意象,象征那些无用的事物在生活中的不断滋生,暗示着对社会现状的无力感和无奈。此外,枸杞的有用与鸡儿的栖息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对有用与无用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质疑。最后一句“生长漫婆娑”更是表现了一种无所适从的情绪,似乎在感叹无用之物的繁茂,让人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杜甫对无用之物的感慨与反思,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恶树》的作者是谁?
“恶木”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枸杞”有什么含义?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杜甫在《恶树》中更多地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反思,而王维则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风格与情感表达上各有所长,体现了唐诗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