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15: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15:32
清如寒玉直如丝,世故多虞事莫期。建德津亭人别夜,新安江水月明时。为文易老皆知苦,谪宦无名倍足悲。不学朱云能折槛,空羞献纳在丹墀。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感慨。诗的开头比喻友人的品德纯洁如寒玉,性格刚直如丝绸,但社会的复杂与世故让人心生忧虑,难以预料。建德的津亭旁,正值人们别离的夜晚,新安江的水面在明月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宁静。为文的人容易变老,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苦恼,而被贬谪的官员因无名而更加悲伤。我不如朱云那样能够折断栏杆,空自感到羞愧,徒有献纳的机会,却不能在朝廷上有所作为。
作者介绍:耿湋(约727年—约788年),字子干,号青莲,唐代诗人,以五言诗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其诗常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作者与刘员外长卿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官场的复杂与个人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比喻和典雅的语言,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深情。开头“清如寒玉直如丝”不仅描绘了友人的品德,也表现了诗人的敬仰之情。接下来的“世故多虞事莫期”道出了生活的复杂,让人难以预料未来的变幻。诗人在建德津亭的别夜,正值月明,水面如镜,宁静而又带着淡淡的忧伤。这一场景,恰如诗人此时的心境,既有对友人的深情,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无奈。
后半部分通过“为文易老皆知苦”展现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苦涩体验,进一步引申到对官场失意的感慨,表现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感叹,同时也流露出对朱云的钦佩,显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不甘。整体来看,诗中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呈现了唐代士人在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友情的珍贵,也有对命运的无奈。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离别为主线,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对世事的无奈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思考,突显了唐代文人对友情与命运的深刻感悟。
诗词测试:
诗中“清如寒玉”比喻了什么?
“世故多虞事莫期”中“世故”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朱云的态度是: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