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林阳仲携诸子月夜过访余走逆城南不值赋此寄之》

时间: 2025-07-29 09:45:43

诗句

共拟探幽去,如何踏雪来。

不知萝月下,曾否荜门开。

行迹馀芳草,留题觅古苔。

冷然清兴尽,何异剡溪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09:45:43

原文展示:

共拟探幽去,如何踏雪来。
不知萝月下,曾否荜门开。
行迹馀芳草,留题觅古苔。
冷然清兴尽,何异剡溪回。

白话文翻译:

我们共同计划去探幽,怎么却踏着雪而来呢?
不知道在这月光下的藤萝旁,是否已经有人打开了那小门。
留下的足迹在芳草间,想要寻找古老的苔藓。
清兴已经冷却,与剡溪的回流没有什么两样。

注释:

  • 共拟:共同计划。
  • 探幽:探寻幽深之处,通常指寻访风景名胜。
  • 踏雪:走在雪地上。
  • 萝月:指藤萝下的月光。
  • 荜门:一种小门,通常是指简陋的门。
  • 行迹:行走留下的痕迹。
  • 芳草:香草,这里指春天的草。
  • 留题:留下题字或记号。
  • 古苔:古老的苔藓,象征时光的流逝。
  • 冷然:冷淡、清冷。
  • 清兴:清雅的兴致。
  • 剡溪:剡溪在今浙江省,风景如画,是文人墨客常游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之世,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在诗歌方面颇有造诣,作品多以清丽见称,常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游历之际,朋友间的相聚与探幽之情,体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是文人生活的一种写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冬雪夜游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前两句以“踏雪来”开篇,既引入了冬季的氛围,又为后文的探幽设定了背景。接着,诗人对可能打开的“荜门”充满期待,展现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紧接着的“行迹馀芳草”则是对往昔的追忆,仿佛留存着曾经的欢声笑语。“冷然清兴尽”一语,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深情,但清兴的消退又带来一丝惆怅,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全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又夹杂着对友情的渴望与失落,形成了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共拟探幽去:我们一起计划去探幽之地。
    2. 如何踏雪来:怎料却是在雪地中相遇,暗示距离与时节的变化。
    3. 不知萝月下,曾否荜门开:在月光下的藤萝旁,不知道小门是否开放,表达对友人的期待与不确定。
    4. 行迹馀芳草,留题觅古苔:走过的痕迹留在芳草间,想要寻找古老的苔藓,象征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5. 冷然清兴尽,何异剡溪回:清兴已尽,感叹与剡溪的回流无异,表现出内心的清冷与孤寂。
  •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将自然与情感结合,赋予情感以自然景象的表现。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韵律感强,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冬夜探幽的情境,表达了对友谊的思念和对过去的怀念,突出了一种清冷而又孤独的情感氛围。

意象分析:

  • :象征寒冷与孤独,同时也带有纯洁之意。
  • 藤萝:代表美好的期盼,象征着友情的温暖。
  • 荜门:小门象征着隐秘与珍贵的友谊。
  • 芳草与古苔:芳草代表青春的记忆,古苔则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对往昔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共拟探幽去”中的“探幽”意为: A. 探访幽深之地
    B. 探索幽默
    C. 探索古典

  2. “不知萝月下,曾否荜门开”中“荜门”指的是: A. 大门
    B. 小门
    C. 窗户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欢乐
    B. 忧伤与孤独
    C.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月夜的思念情感。
  • 王维的《鸟鸣涧》: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对比,李白的诗多表现豪放,而李之世的诗则显得细腻温柔。两者展现了不同风格的夜景描绘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鉴赏全书》
  • 《唐诗三百首》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荷叶杯 春闷偶成 荷叶杯 题丁观加先生《太湖月色》 荷叶杯 其九 荷叶杯 其八 荷叶杯 荷叶杯 雁二首 其二 荷叶杯 雁二首 其一 荷叶杯 其二 荷叶杯 二首 其一 荷叶杯 即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頁字旁的字 积日累岁 悬梁刺股 身字旁的字 空道 集思广议 夹七夹八 冠开头的成语 烟岸 指驳 峥嵘崔嵬 山栖谷饮 谷字旁的字 砍头疮 田字旁的字 雨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