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0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07:15
送同年达梅岑检讨奉使西域
凉州西去万重山,
鸿鹄高飞雉子斑。
珥笔词臣秋出塞,
櫜弓都护夜临关。
风吹白草霜千里,
天接黄沙月一湾。
羌管未妨听野戍,
班生三十好容颜。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朋友达梅岑前往西域的情景。凉州向西延伸,绵延的山峦如万重,鸿鹄在高空自由翱翔,雉子则在地面斑驳可见。诗人身为词臣,在秋天出塞,带着笔墨;而都护则在夜晚巡视边关,手握弓箭。风吹过白草,霜染千里,天空与黄沙交接,月亮在水湾上闪烁。羌笛的乐声并未妨碍听到边防的警报,班生三十岁,正值青春年华,容貌依旧美丽。
作者介绍:伊秉绶(1783-1856),字子诚,号北溟,清代诗人,文学家。其作品多描绘边疆风光及士人情怀,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清代,道光年间,正值国家对西域的开拓时期,诗人借送别之际,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及对西域壮丽山河的赞美。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线,通过描绘西域的壮丽山川和边塞的生活,表达了对友人出征的祝福和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全诗采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万重山”“白草霜千里”“黄沙月一湾”,不仅勾画出了一幅壮美的边塞图景,更渗透着诗人对西域的向往与思考。
诗中的“鸿鹄高飞”与“雉子斑”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寄托与期望。接下来的“珥笔词臣秋出塞”则展现了诗人的身份和对文人的自豪感,强调了文人也能在国家需要时走出文人之路,参与边疆建设。
最后两句的“羌管未妨听野戍,班生三十好容颜”不仅传达了边防的紧张氛围,也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美好与珍贵,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对西域壮丽的向往,以及对青春与时光的感慨。诗人以自然为背景,抒发对人生、理想和友谊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哪个朝代?
诗中“鸿鹄高飞”与“雉子斑”分别象征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班生”指的是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