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9:04
作者: 石岩 〔清代〕
折苇江流疾似帆,
九年枯坐向寒岩。
静中悟得言诠妄,
笑把如来大藏缄。
这首诗描绘了江水急流如同帆船飞驰,诗人已在寒冷的岩石上静坐了九年。在这种静谧中,他领悟到言语的虚妄,因此微笑着将如来的大藏经封闭起来。
石岩,清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佛教哲学的理解而闻名。他的诗风常常带有哲理性,善于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感受。
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对佛教的思考及对人生哲学的探索有关。在清代,佛教文化影响深远,诗人通过对达摩像的描写,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世俗虚妄的反思。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哲学的理解与反思。开头两句描绘了快速流动的江水,给人一种动感,随即转入对自己静坐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九年枯坐,体现了诗人对内心修炼的坚持与执着。在这种静谧的状态下,他领悟到了言语的虚妄,表现了对世俗繁华的超脱和对真理的追寻。最后一句以微笑面对如来的大藏经,展示了诗人超然的境界,似乎在表达一种对真理的豁达态度。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内心修行的追求与对世俗虚妄的超越,展现了禅宗的哲理,强调静谧和思考的重要性。
“折苇江流疾似帆”中“疾”字的意思是:
A. 慢
B. 快
C. 稳
D. 乱
诗中“九年枯坐”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世俗的厌倦
B. 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C. 诗人对时间的无知
D. 诗人对金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