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13: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13:47
爱竹歌
作者: 郑思肖 〔宋代〕
此君气节极伟特,
令人爱之舍不得。
遍造山水有竹处,
不问主人识不识。
朝朝暮暮看不足,
感得碧光透双目。
一旦心空忽归去,
挺身特立化为玉。
这位君子的气节极其伟大,
让人爱他到舍不得离开。
他在山水间处处都有竹子,
不问主人是否识得。
朝朝暮暮看他都看不够,
感受到那碧光透入双目。
一旦心中空灵忽然归去,
挺身独立化作了美玉。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和气节,常被文人所赞美。此诗通过对竹子的赞美,反映出作者对品德高尚之人的向往。
郑思肖,宋代诗人,字君贞,号天池,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山水与人生哲理。他的诗语言清新,意蕴深远,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爱竹歌》创作于宋代,一个文人重视品德与气节的时代。作者通过竹子表达对人格的崇高追求,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爱竹歌》以竹为主线,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赞美和对真挚友谊的珍视。诗中“此君气节极伟特”一句,立刻引出主题,强调了所称之人的非凡气质。竹子作为诗中的意象,不仅传达了坚韧不拔的精神,也象征着清白和正直。整首诗意境高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特别是“朝朝暮暮看不足”,表现出对这位君子深深的眷恋与崇敬,不禁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激荡与共鸣。最后一句“挺身特立化为玉”更是将这一崇高理想升华到一种超然的境界,仿佛竹子也因其高洁的品德而化为美玉,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紧密结合。
整首诗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赞美,强调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中“此君气节极伟特”表达了什么?
A. 君子气节高尚
B. 君子无能
C. 君子心胸狭窄
诗中提到竹子的主要象征是什么?
A. 富贵
B. 高洁与坚韧
C. 普通
诗歌的最后一句提到的“玉”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高尚与纯洁
C. 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