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8:32: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32:56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无以对。
欧阳晔治理鄂州时,有民众因为争夺船只而相互殴打致死,案件久久不能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中,让囚犯坐在庭院中,去掉他们的枷锁并给他们食物,吃完后,全部安慰后送回监狱。唯独留下一个人在庭院中,留下的人脸色大变,四处张望。欧阳晔说:“杀人的人就是你!”囚犯假装不知道为什么。欧阳晔说:“我观察到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拿筷子,而你却用左手。现在死者的伤在右肋,不是你还能是谁?”囚犯无言以对。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他的作品涉及小说、戏曲、诗词等多个领域,尤以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最为著名。冯梦龙的文学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教育意义。
这首诗描述了欧阳晔在治理鄂州时,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推理,成功破获一桩因争舟而引发的命案。诗中展现了欧阳晔的智慧和公正,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和官员的断案能力。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欧阳晔破案的过程。诗中,欧阳晔通过对囚犯行为的细致观察,发现了关键的线索——囚犯用左手持箸,而死者伤在右肋,从而推断出真正的凶手。这种通过细节推理破案的手法,不仅展示了欧阳晔的智慧,也体现了作者对法律和正义的尊重。
诗中的“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一句,通过囚犯的反应,增强了悬疑和紧张的氛围。而“晔曰杀人者汝也!”则直接点明了真相,使读者豁然开朗。整首诗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充分展现了冯梦龙在叙事和描写上的高超技巧。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
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
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
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无以对。
这首诗的主题是正义和智慧。通过欧阳晔的细致观察和推理,展现了正义最终战胜邪恶,智慧能够破解难题。
欧阳晔是如何发现凶手的?
诗中提到的“桎梏”是指什么?
欧阳晔在诗中的行为体现了什么?
答案:1. B 2. B 3. B
通过这些资料,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冯梦龙的文学风格和明代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