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8:05
原文展示:
阴深山有瘴,湿垫草多虻。
众噬锥刀毒,群飞风雨声。
汗粘疮痏痛,日曝苦辛行。
饱尔蛆残腹,安知天地情。
千山溪沸石,六月火烧云。
自顾生无类,那堪毒有群。
搏牛皮若截,噬马血成文。
蹄角尚如此,肌肤安可云。
辛螫终非久,炎凉本递兴。
秋风自天落,夏蘖与霜澄。
一镜开潭面,千锋露石棱。
气平虫豸死,云路好攀登。
白话文翻译:
在阴深的山中有瘴气,湿润的草地上有许多虻虫。
它们的刺咬像刀子一样毒,成群飞来发出风雨般的声响。
汗水粘着伤口,烈日下我忍受着痛苦的行走。
你们饱食蛆虫,却安能理解天地的情感?
千山之中溪水沸腾,六月的云朵像火烧一样。
自顾自己活得毫无特色,又怎么能忍受毒虫的群聚?
它们咬牛皮如同截断,吸马血留下痕迹。
即便是马的蹄角尚且如此,那我的肌肤又能怎样呢?
痛苦的刺咬终究不可久忍,炎热与凉爽本是交替的。
秋风从天而降,夏天的嫩芽与霜寒交融。
水面如镜,千尖石棱露出。
气息平和虫虫皆死,云路却是好攀登的。
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及的“天地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感悟与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元稹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常通过描写自然环境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虻”诗作于唐代,反映了诗人在艰苦环境下的生存感受,表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虻》是一首通过描写虫豸的痛苦来表达生存困境的诗作。诗中通过虻的叮咬表现了诗人在艰苦环境中的无奈与挣扎,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困扰与痛苦。开篇即以阴深的山和湿垫的草地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压抑而阴沉的氛围,虻虫的侵扰更是加重了诗人面临的痛苦。诗人不仅描述了身体上的苦痛,更深入到内心的自我反省,通过“安知天地情”来表达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
诗中最后的“云路好攀登”则是对未来的积极展望,尽管生活艰辛,但仍然保持攀登的勇气,体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不屈的精神。此外,诗歌中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在表达痛苦的同时,也透出一丝希望与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虻虫的描写,反映了人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困境,揭示出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虻”是什么?
A) 一种鸟
B) 一种昆虫
C) 一种植物
D) 一种鱼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生存的困境?
A) 太阳和月亮
B) 虻虫和伤口
C) 山和水
D) 花和树
诗中“云路好攀登”意指什么?
A) 生活无望
B) 未来可期
C) 逃避现实
D) 追求名利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元稹的《虻》更侧重于描绘环境带来的痛苦,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的洒脱。两者在风格上各有特色,呈现出唐代诗人对生活不同侧面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