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咏史上·管宁》

时间: 2025-07-28 20:17:53

诗句

中州白日虎狼嗥,越海鲸鲵更浪高。

化日尺书归故里,依然逃董不逃曹。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20:17:53

原文展示:

中州白日虎狼嗥,越海鲸鲵更浪高。
化日尺书归故里,依然逃董不逃曹。

白话文翻译:

白天的阳光下,中原大地上狼嗥虎啸,越过海洋,鲸鱼和鲵鱼翻腾着巨浪。
即使我将日月化为尺书寄回故乡,最终仍然选择逃避董卓而不逃避曹操。

注释:

字词注释:

  1. 中州:指中原地区,即今中国的黄河流域。
  2. 白日:明亮的白天。
  3. 虎狼嗥:比喻贪婪凶狠的势力,形容社会动荡不安。
  4. 越海:越过海洋。
  5. 鲸鲵:鲸鱼和鲵鱼,象征巨大的波涛和力量。
  6. 化日尺书:将日月化为书信,形容极其渴望归乡。
  7. 逃董不逃曹:指在历史上逃避董卓的威逼而不逃避曹操,表现出对曹操的复杂态度。

典故解析:

“逃董不逃曹”提到的董卓与曹操,董卓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其暴虐统治引发了士人的反感;而曹操则是诸侯中较为英明的角色,虽然也有其阴险之处。诗中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绘历史和现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动荡的历史时期,诗人通过历史人物反映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同时表达对时局的无奈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中原的狼嗥虎啸,展现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开头两句用生动的意象构建出一种紧张的氛围,表现出在权力斗争中,士人的艰难处境。中间的“化日尺书”则是一种渴望归乡的情感流露,诗人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方式逃离这动荡的环境,回归平静的故乡生活。然而,最终的“依然逃董不逃曹”则将这种渴望与现实的无奈结合起来,体现了诗人对政治局势的深刻理解与反思。整首诗既有激昂的气势,又蕴含深邃的哲理,使得人们在欣赏之余,不由得思考历史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中州白日虎狼嗥:生动描绘出中原地区在白天的混乱与恐怖,虎狼象征着凶残与贪婪的势力。
  2. 越海鲸鲵更浪高:通过海洋的波涛,表现出更为广阔的动荡与不安,鲸鲵的意象强调了巨大而不可控的力量。
  3. 化日尺书归故里:渴望回归故乡,表达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4. 依然逃董不逃曹:暗示对历史人物的复杂态度,虽然逃避董卓的暴虐,但对曹操的权力又有无奈的接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动荡的社会比作虎狼嗥叫,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与节奏感。
  • 夸张:通过“化日尺书”的夸张手法,表现出诗人强烈的归乡愿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动荡时代的深切感受,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展现了对权力的复杂态度,既有逃避又有无奈,同时也表现了对理想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白日:象征光明与希望。
  2. 虎狼:象征凶残与贪婪的权力。
  3. 鲸鲵:象征巨大的力量与不可逆转的潮流。
  4. 尺书: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中州”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西北地区
    • B. 中原地区
    • C. 东北地区
  2. “化日尺书”意味着什么?

    • A. 寄信回家
    • B. 书写诗篇
    • C. 战斗
  3. 诗中提到的“逃董不逃曹”是指?

    • A. 对董卓的逃避
    • B. 对曹操的接受
    • C. 两者皆是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 《长恨歌》白居易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陈普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而杜甫则是通过描绘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困境,展现出更为宏大的视角与悲悯的情怀。两者都深刻反映了时代的苦难与士人的无奈。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3. 《诗经与汉乐府》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题通云亭 塘上行 秣陵织业行 平原君祠 临朐喜晤绍由同年 忆石公却寄 人日宴集莫愁湖即席 再过衡山县 寄李寄亭丈 其二 寄李寄亭丈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噪天 生不如死 虫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卝字旁的字 提土旁的字 恣妄 齒字旁的字 髟字旁的字 诃佛诋巫 寻绎吟玩 从自 兵勇将猛 掏渌 齐心一力 牛字旁的字 种畜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