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2:41:37
渊明遇佳趣,欲辩每忘言。
道安对胜士,高论矜弥天。
斯人已往不可得,悠悠俗驾徒争先。
梦尸梦秽了不悟,甯论掷足与裸颠。
虽知香臭在得丧,一朝十获岁九迁。
谁能休沐过僧语,聊问我林仍我泉。
贤哉令尹得此趣,颇厌世味如荤羶。
学人荐取妙香句,莫学大珠空饭眠。
宅侧造猪栏,正坐贪秽免。
巷中堆马粪,而以清贵显。
二事大不侔,其眼乃能辩。
吾徒与衲子,相去夫何远。
只恐无鼻孔,当知係所践。
勿谓一瓣香,便解生一善。
居心苟不净,探洗谩卢扁。
要令登此堂,摩诘失其□。
深入不二门,诸臭雪见睍。
湛然方寸间,众妙来烟篆。
香销本无事,风静云回卷。
当年杜陵老,所造宜不浅。
夜宿赞公房,习气元未殄。
沉忧觉清梦,岂念世路蹇。
猪栏马粪辈,皆预公卿选。
泥涂布渠巷,欲往伤吾跣。
所以闻妙香,慨叹独辗转。
此香为谁来,知落处者鲜。
何如被蒙头,熟寐一觉遣。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2:41:37
和史经
作者:孙邦
渊明遇佳趣,欲辩每忘言。
道安对胜士,高论矜弥天。
斯人已往不可得,悠悠俗驾徒争先。
梦尸梦秽了不悟,甯论掷足与裸颠。
虽知香臭在得丧,一朝十获岁九迁。
谁能休沐过僧语,聊问我林仍我泉。
贤哉令尹得此趣,颇厌世味如荤羶。
学人荐取妙香句,莫学大珠空饭眠。
宅侧造猪栏,正坐贪秽免。
巷中堆马粪,而以清贵显。
二事大不侔,其眼乃能辩。
吾徒与衲子,相去夫何远。
只恐无鼻孔,当知係所践。
勿谓一瓣香,便解生一善。
居心苟不净,探洗谩卢扁。
要令登此堂,摩诘失其。
深入不二门,诸臭雪见睍。
湛然方寸间,众妙来烟篆。
香销本无事,风静云回卷。
当年杜陵老,所造宜不浅。
夜宿赞公房,习气元未殄。
沉忧觉清梦,岂念世路蹇。
猪栏马粪辈,皆预公卿选。
泥涂布渠巷,欲往伤吾跣。
所以闻妙香,慨叹独辗转。
此香为谁来,知落处者鲜。
何如被蒙头,熟寐一觉遣。
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和道安的谈论,表达了对世俗功名和浮华生活的厌倦。诗中提到陶渊明在遇到美好事物时,往往忘记言辞的表达;而道安则是与胜士对话,言辞间充满了自负和骄傲。尽管这些人已逝,世间的繁华仍在争先恐后地追逐。
作者还表达了对世俗的迷惑和对香臭相形的感慨,认为内心的纯净才是最重要的。那些只追求外在的好处的人,往往在猪栏和马粪之间徘徊,无法辨别真正的善恶。诗中的“香”象征着内心的清净,而“污秽”则是世俗的诱惑。最后,诗人感叹,理想的境界和真实的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得他宁愿沉睡,逃避这一切。
作者介绍:孙邦,宋代诗人,擅长写诗歌,特别是表达个人的哲学思考与对世俗的批判。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浮华与竞争的时代,社会风气讲求名利,而他却对这种风气感到厌倦,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和史经》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深刻思考。开头提到的陶渊明和道安,两位历史人物的对比,展现了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碰撞。陶渊明的淡泊明志与道安的骄傲自负形成鲜明对照,诗人通过他们的形象,引导读者反思人生的意义。
整首诗充满了对生活的思索,诗人通过对“香”和“臭”的比喻,强调了内心的洁净与世俗的污浊之间的对立。他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世俗的诱惑与内心的追求,指出虽然外在的繁华美好,但内心的安宁与纯净才是真正的幸福所在。
诗中反复提到的“香”,不仅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更是对心灵状态的追求。诗人对猪栏和马粪的描写,揭示了世俗生活的低贱与庸俗,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的不屑与厌恶。最后,诗人选择沉睡,似乎是在逃避这一切,给人留下深入思考的空间。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世俗生活的批判与对内心清净的追求。诗人借用历史人物的对比,表达了对名利的厌倦和对真正精神追求的渴望,强调内心的纯净才是人生的真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渊明”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诗中提到的“香”象征什么?
“猪栏”和“马粪”在诗中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粗略解读:这两首诗与《和史经》一样,均通过自然和隐逸表达对世俗纷扰的逃避与对内心世界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