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59: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59:58
留题李颉林亭
作者: 林逋 〔宋代〕
兼琴枕鹤经,尽日卧林亭。
啼鸟自相语,幽人谁欲听。
半阑花籍白,一径草盘青。
何必对樽酒,此中堪独醒。
我在林亭中,琴枕着鹤经,整日懒散地躺着。
啼叫的鸟儿自言自语,幽静的人又有谁愿意倾听呢?
半边栏杆上花儿盛开,草径旁绿意盎然。
何必对着酒樽,独自一人也能醉心于此地的清幽。
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琴”、“鹤”、“啼鸟”等意象,可以看出诗人向往自然与清静的生活方式,反映出宋代文人追求“隐逸”生活的精神。
作者介绍:林逋(967年-1028年),字景熙,号渔隐,晚号孤云,宋代著名诗人,精于山水诗,倡导一种隐逸、淡泊的生活态度。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林逋隐居于杭州西湖附近的某个亭子,表达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许多文人趋向于隐居,以逃避政治动荡和世俗纷争。
《留题李颉林亭》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的诗作,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整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林亭环境,诗人以琴为枕,整日卧于此,享受着大自然的安宁。前两句通过“兼琴枕鹤经,尽日卧林亭”,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而“啼鸟自相语,幽人谁欲听”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孤独与宁静的氛围,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
后两句“半阑花籍白,一径草盘青”描绘了亭子周围的自然景色,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最后一句“何必对樽酒,此中堪独醒”更是点明了诗人对于饮酒的态度,不必依赖外物来获得乐趣,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美景就足以让他“独醒”。整首诗言简意赅,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体现了林逋高洁的情操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美。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鹤经”是什么?
诗人的生活态度是什么?
“何必对樽酒,此中堪独醒”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