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 濯缨庵》

时间: 2025-05-01 00:32:45

诗句

临池濯足惜泉清,缨上无尘且强名。

横木为桥便独往,结茅依岛类天成。

往还渐少人谁识,寝食无为身转轻。

有似三吴朱处士,钓鱼谁与话西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32:45

原文展示:

临池濯足惜泉清,
缨上无尘且强名。
横木为桥便独往,
结茅依岛类天成。
往还渐少人谁识,
寝食无为身转轻。
有似三吴朱处士,
钓鱼谁与话西征。

白话文翻译:

在池边洗脚,珍惜这清泉,
缨带上没有尘埃,仿佛名声显赫。
横木搭成桥,我便独自前往,
茅草搭成的屋子依着小岛,宛如自然成就。
来往的人渐渐少了,谁又能识得我?
无所事事,身心变得轻松自在。
有些像三吴的朱处士,
钓鱼时,谁来与我谈论西征的事?

注释:

字词注释:

  • 濯足:洗脚。
  • :指帽子的带子,象征名声与官职。
  • 横木为桥:用横木搭成桥,表达简朴的生活。
  • 结茅:搭建茅屋,形容隐居生活。
  • 三吴:指的是古代的吴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朱处士是指朱熹,隐士。
  • 西征:指的是征战西方,或泛指士人远游。

典故解析:
朱处士指的是朱熹,他以隐居和钓鱼而闻名,代表了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是苏轼的弟弟。他的诗风清新洒脱,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辙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清泉、自然景色的珍惜,反映出他追求高洁、宁静的隐士生活态度。诗中隐含着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苏辙的《濯缨庵》通过描绘一个清幽的生活场景,传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喧嚣的逃避。诗中开篇即以“临池濯足惜泉清”展现了诗人对清泉的珍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接下来的“缨上无尘且强名”则隐喻了诗人不在乎名声与权势,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高洁。

“横木为桥便独往”描绘了诗人简单而自在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他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而“结茅依岛类天成”则进一步强调了他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茅屋的搭建似乎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象征了他对自然生活的认同。

随着诗意的深入,“往还渐少人谁识”表达了一种孤独的感受,诗人意识到自己与世隔绝、无人问津,但这份孤独反而让他感到身心轻松。“寝食无为身转轻”则进一步强调了他对无为而治的追求,体现了道家的思想。

最后两句提到朱处士,诗人借此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钓鱼的场景更是象征着一种闲适与自在,诗人渴望在这样的生活中与人分享对人生与时局的看法。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临池濯足惜泉清:在池边洗脚,爱惜这清澈的泉水。
  2. 缨上无尘且强名:帽带上没有尘埃,似乎声名显赫。
  3. 横木为桥便独往:用横木搭成桥,我便独自前行。
  4. 结茅依岛类天成:搭建茅屋依着小岛,宛如天生。
  5. 往还渐少人谁识:来往的人渐渐少了,谁能认识我?
  6. 寝食无为身转轻:无所事事,身心变得轻松。
  7. 有似三吴朱处士:有些像三吴的朱处士。
  8. 钓鱼谁与话西征:钓鱼时,谁来与我谈论西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结茅依岛类天成”,将自然与人造的和谐结合比作天成。
  • 对仗:如“往还渐少人谁识”与“寝食无为身转轻”,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在表达自然景象时,似乎赋予了自然某种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隐逸生活的热爱,反映了他对名利的淡泊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彰显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泉:象征纯净与自然,代表诗人心灵的追求。
  • :象征名声与地位,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的看淡。
  • 茅屋:象征隐居生活的简单与安宁。
  • 钓鱼:象征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朱处士”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李白
    B. 朱熹
    C. 白居易

  2. 诗人通过“临池濯足”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权力的渴望
    B. 对自然的珍惜
    C. 对名声的追求

  3. 诗的主题主要反映了哪个思想流派的影响?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隐逸情怀。
  • 王维《鹿柴》:描绘了自然景色与隐士生活的和谐。

诗词对比:
苏辙的《濯缨庵》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苏辙更多地反映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而陶渊明则强调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满足。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渗透着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自由的追求,但风格上各有千秋,苏辙的语言更显清新洒脱,而陶渊明则更加平和素朴。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苏辙传》

以上是对苏辙《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 濯缨庵》的详细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路中问程知欲达青云驿 喜梦归 恨别二首 春行武关作 再下第将归荆楚上白舍人 秋怀 哭饶州吴谏议使君 早秋月夜 放鹤 伤靡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靣字旁的字 龍字旁的字 鬲字旁的字 苦乐不均 麦丘之祝 包含陷的词语有哪些 增长速度 悔恨交加 閠字旁的字 衲被 朴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柔肠粉泪 豕字旁的字 析微 阱兽 嗣岁 势成水火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