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07: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07:02
古人避世事,岂问家有无。
但言鸿鹄性,不受樊笼拘。
公家昔盛时,阡陌连三衢。
食廪济寒饿,婚嫁营羁孤。
千金赴高义,脱手曾须臾。
晚为二千石,得不偿所逋。
抚掌不复言,但以文字娱。
我恨见公迟,冉冉重霜须。
高吟看落笔,剧饮惊倒壶。
负罪不自知,适意忘忧虞。
忽闻叩天阍,言旋故山庐。
朋友不及谋,亲戚亦惊呼。
人生各有意,何暇问俗徒。
嗟我好奇节,叹公真丈夫。
天高片帆远,目断青风徂。
惟应东宫保,迎笑相携扶。
古人避开世俗的琐事,哪里会在乎家中是否富有。
他们只关心鸿鹄的性情,不受束缚。
当年在公家任职时,街道交错如三条大街。
靠着公家的俸禄,帮助那些寒冷饥饿的人,
婚嫁的事情也成了孤独的营生。
为追求高尚的理想,倾尽千金,
但一转眼,晚年却只得二千石的俸禄,
这是否值得我失去的?
我拍手不再言语,只用文字来消遣。
我恨你来得太迟,鬓边已渐染霜白。
高歌吟唱,写下诗行,豪饮一场,酒壶也被惊倒。
心中背负的罪责并不自知,
只求心情舒适,忘却忧虑。
忽然听到敲击天门的声音,
说是要回到故乡的小屋。
朋友们来不及商量,亲戚们也纷纷惊呼。
人生各有各的意图,哪有时间去问世俗的事情。
唉,我向往奇节,叹息你真是个丈夫。
天高云淡,帆远行,目送青风渐行渐远。
只希望能在东宫保重,迎接笑容相伴。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他与兄长一同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以其才华和政治见解著称。
《送毛君致仕还乡》是苏辙在送别好友毛君时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惋惜与对人生的感慨。此时,苏辙已进入晚年,回首往事,感受到岁月无情与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友人毛君的送别,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的思考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诗中描绘的场景极具生活气息,古人避世而不问家事,表明诗人对高尚理想的向往。诗中提到的“鸿鹄性,不受樊笼拘”,体现了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苏辙在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也流露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人提及的“千金赴高义”与“晚为二千石”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深思:“高义”是否值得付出一切?而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诗人显得无奈和感伤。最后,诗人感叹人生各有各的追求,强调了每个人的选择与思想独立性。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极富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朋友的怀念以及对世俗琐事的淡然,透出一种高尚与独立的精神追求。
苏辙的《送毛君致仕还乡》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自由的追求
B. 对世俗的无奈
C. 对友人的怀念
D. 以上皆是
“千金赴高义,脱手曾须臾”这句诗的含义是:
A. 为追求高尚理想而付出巨资
B. 失去的东西不值得
C. 朋友的支持是重要的
D. 以上皆是
诗中提到的“冉冉重霜须”是形容:
A. 朋友的年纪
B. 诗人的感慨
C. 生活的艰辛
D. 以上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