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50: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50:24
春深三首
作者:苏辙
小园松竹有清阴,
懒病从兹日益深。
醉客汉堂惭北海,
野僧同社忆东林。
逢人问道空长啸,
久客思归尚越吟。
三十年前诵圆觉,
年来虽老解安心。
在小园中,松竹投下清凉的阴影,
我懒散地躺着,病痛越来越重。
醉酒的客人在汉堂中感到羞愧,
而野僧在同一个社团中怀念东林。
遇人问道,我只能空自长啸,
长久居留,心中思念故乡,吟咏不止。
三十年前我曾诵读《圆觉经》,
如今虽然年老,却能体会到内心的安宁。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涪翁,宋代著名诗人、词人,苏轼的弟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怀与哲理思考。
《春深三首》创作于春天,表达了诗人在小园中对生活的感悟。作品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懒散态度与对往昔的怀念,折射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内心的平静。
苏辙的《春深三首》在结构上简洁而富有层次感,四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小园的清幽、病痛的无奈、对往昔的回忆以及内心的宁静。诗中通过小园的松竹,营造出一种清雅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诗人内心的慵懒。诗的开头便以“清阴”引入,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诗人生活的静谧。接着,诗人表达了因病而愈发懒散的情绪,这种状态似乎在暗示他对人生的消极态度。
而醉客与野僧的描写,则反映出诗人与外界的隔离与对往昔的怀念。醉客的羞愧与野僧的回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最后,诗人提到三十年前诵读《圆觉经》,这一典故不仅展示了他对佛教思想的认同,也象征着对内心安宁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融自然与哲理于一体,展现了苏辙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生活感悟。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生活的感悟与内心的追求。通过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内心的宁静,呈现出一种哲理性的美感。
诗中提到的“醉客”是在什么场合中感到羞愧的?
A. 在东林寺
B. 在汉堂
C. 在小园中
诗人三十年前诵读的是哪部经典?
A. 《心经》
B. 《圆觉经》
C. 《大乘起信论》
诗中提到的“野僧”怀念的是哪个地方?
A. 汉堂
B. 小园
C. 东林
苏轼的《春江花月夜》与苏辙的《春深三首》均以春天为主题,但前者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苏辙则更多地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与哲理思考。两者共同展示了宋代诗歌的丰富内涵与个人情感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