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2:40: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2:40:52
送戴石屏归天台
作者:陈宗道 〔宋代〕
天台四万八千丈,一根直下寒银浪。
青莲老子夜不眠,往往飞魂到其上。
诗情不灭流白云,千载重见戴叔伦。
莲花峰下赤城洞,芒鞵翻笑山中人。
秋风孤篁八九尺,老面百摺赪铜色。
田文席上摩吟髭,鹘立苍苔烟雨黑。
我家竹屋栖龙冈,夜捣孤月餐寒霜。
醉骑白鹿军峰下,一见赠我青瑶珰。
南山台前春正好,万壑千涯清梦晓。
苍苔石磴抚阑干,往事飞鸿天亦笑。
君今东首回牙樯,我亦西去凌苍苍。
截江桥南春水急,酒酣不记攀垂杨。
军峰江南最高处,我上峰头望君去。
归时定入天台山,举首云音一相雇。
整首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戴叔伦的送别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思念之情。诗的开头描绘了天台山的雄伟,接着感叹青莲老子夜晚不眠,灵魂常飞至天台。诗情如白云般悠远,回忆起千年后的重逢。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秋风中的孤竹和诗人的老态,以及在田文席上吟唱的情景。诗人回忆起自己在竹屋中与月共餐的孤独时光,醉于白鹿之下时,友人送来的美好礼物。最后,诗人展望了南山的春景,感慨往事如飞鸿,虽然要分别,但依旧心系彼此。
作者介绍:陈宗道,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与生活感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送别友人戴叔伦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之间的交流与情感。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与对人生的感悟。开头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展现了天台山的壮丽,紧接着的“寒银浪”则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山下的河流。诗中多次提到青莲老子,暗含道教文化的影响,体现了诗人对高洁理想的追求。
在对友人戴叔伦的思念中,诗人用“千载重见”表达了时光的流逝与重逢的期许。接下来的描写则呈现了一幅秋日山中景象,似乎隐喻着人生的孤独与沉思。最后的“归时定入天台山”更是将思念与归属结合,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刻联系。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深情联系,反映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天台四万八千丈”中“天台”指的是哪个地方?
诗中提到的“青莲老子”是什么意思?
诗中“秋风孤篁八九尺”描绘的是什么意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送友人》 by 李白 vs. 《送戴石屏归天台》 by 陈宗道
两首诗都涉及送别,李白的作品更显豪放与奔放,而陈宗道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沉的情感反思,展现了不同的风格与情感深度。
通过以上各个部分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送戴石屏归天台》的艺术魅力与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