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29: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29:54
问津楼
作者: 郑伯熊 〔宋代〕
周道直如矢,亡羊古无有。
利欲蚀本心,眼花大如斗。
适燕南其辕,之越乃北走。
四海阮嗣宗,臧否不挂口。
一恸激流俗,新荑发枯朽。
斯人向千载,此意谁复剖。
问津非名楼,端以觉蒙蔀。
这首诗意在表达对人世间名利的无奈与反思。开头几句提到,世道如箭般直逼,且古时的失羊之事已无踪影。人们因利欲而蚀去本心,眼中所见的纷繁复杂就如斗般巨大。接着说到,适逢燕南而去,转而又向北走,似乎表达对时局变化的不安和无奈。接下来的句子提到四海之内的人不再在意他人的评价,直言不讳。最后几句表达了对流俗的痛恨与对过去的追忆,最终指出问津楼并非著名之处,只是一处令人觉醒的所在。
郑伯熊,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士人阶层普遍追求名利的时代。他的诗风常带有哲理性,关注人心的变化与社会的风气。
诗成于一个充满竞争与名利欲望的时代,诗人反思世态炎凉,表达对名利的厌倦,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整首《问津楼》以质朴的语言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开篇通过“周道直如矢”传达时代的急迫感,暗示人们在利欲驱动下迷失了自我。接下来的“眼花大如斗”则描绘了这种迷失的复杂性,形象地说明了人们面对的选择和诱惑之多。诗人继而提及“阮嗣宗”这一历史人物,暗含对古代清高士人的向往与讽刺,显示出对当今世道人心的失望。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抒发对社会风尚的痛心,尤其是对新生事物的提及,表现出旧物枯朽、新芽滋生的对比,暗示着社会的变化是必然的,但人心的变化却更让人忧虑。最后一句“问津非名楼”则是对世俗名利的告诫,提醒人们真正重要的不是外在的名声,而是内心的觉悟。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对照,展现出诗人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洞察,令人反思。
诗歌的主旨在于反思人心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对名利的警惕,提倡对内心觉醒的追求。
诗中“利欲蚀本心”的意思是?
“问津非名楼”表达了什么思想?
比较郑伯熊的《问津楼》和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社会的反思,但郑的更为直指名利与人心,杜的则更多地展现自然与人生的悲壮。